fbpx
x

佛教藝術行腳:袈裟道影揚宗風 – 福建閩侯雪峰崇聖禪寺傳奇 (中)

藍文卿捨盡家業護持雪峰寺,是雪峰初期開創的最大功德主,至今寺內仍供奉著藍文卿的雕像,藍氏家族也都被奉為貴賓。
藍文卿捨盡家業護持雪峰寺,是雪峰初期開創的最大功德主,至今寺內仍供奉著藍文卿的雕像,藍氏家族也都被奉為貴賓。
雪峰崇聖禪寺寺院內一景
雪峰崇聖禪寺寺院內一景

藍文卿捨盡家業雪峰護教千古傳

接著進入法堂參觀,左邊的供桌上供奉著一尊藍文卿的雕像,法師特地為大家介紹他就是護持雪峰寺開創的最大功臣。

大地主藍文卿受禪師德行感召,發心捐地建寺,是雪峰崇聖寺大功臣之一。(註:10)唐咸通十一年(870),義存禪師49歲時初至雪峰,乃以一枯木頂覆蓋稻草為庵,開始幽居參禪,僅以野菜果腹。一天下雪,雪積有三尺深,義存禪師仍如如不動的禪坐其中,地主藍文卿的孫子放牛回家經過枯木庵,牛群從義存禪師面前經過時,都主動向禪師點頭敬禮,孫子看到覺得很奇怪,回家告訴祖父,藍文卿立刻跑來看,從此與義存禪師結下了利益千萬眾生的善緣。(註:11)

咸通十二年三月(871),藍文卿與謝傚、方訓等人,在大湖檉洋涼映臺的北邊建立「枯木庵」,延請法師駐錫,為雪峰寺創立之始。義存禪師德化廣被,愈來愈多信眾追隨修行,庵堂不夠容納,藍文卿於是又將自己所居住的房宅改建巨剎,即當今的崇聖寺。他自己與妻楊大娘及次男舉家遷往茆洋莊,並佈施田園二十庄給寺院,也就是現在的藍田、太平、大穆等庄。(註:12)

明代王應山在《閩都記》所載:「藍文卿先後共『舍田七千餘畝,房屋五百間』外加米倉30間、水牛360頭。」。咸通十二年(871)藍應潮與其弟應辰,又再度將所有田產捐給雪峰寺,(註:13)家族子孫幾乎都遷往他鄉發展,他也再三叮囑子孫,所有佈施給雪峰寺的田產永遠歸雪峰寺常住,家族永不討回。(註:14)藍文卿的德風懿行傳入朝廷,唐僖宗特賜封「威武軍節度使明護侯王」,長男藍應潮封為「通祐神君」,其出家為僧的弟弟藍守遠為「慈悲尊者」。(註:15)

藍文卿捨盡所有田產給雪峰寺後,晚年時就留在寺院參禪修行。他的八個兒子各奔外地有所發展。(註:16)而長子藍應潮還猶豫不知何去何從?義存禪師就指著一頭白牛說:「你就騎著這頭牛,牠休憩的地方就是你們的福地。」(註:17),於是藍應潮夫婦騎著牛到了古田縣,只見環山的一片肥美的草地,那牛就停下來再也不動了。(註:18)他們想到禪師說的話,知道這裡就是「福地」,於是留下來開荒種地,安家立業,此處就是「藍田村」,或稱「藍洞」。後來根據「耕者富,讀者達」的意思,改名為「富達」村。那隻靈牛化為「石牛丘」遺跡至今仍在,南宋朱熹遊歷此地曾寫一篇「藍洞記」,描寫這隻石牛夜晚會出來「遊食他所」,待拂曉金雞鳴時又會回到原地不動。(註:19)

過了一年,他們回雪峰看義存禪師,義存問他們過的如何?藍應潮回說:「土地肥沃,但就是乾旱雨水不夠。」於是義存禪師為他們設定了一套向龍王祈雨的儀式,從此凡遇乾旱,就請有德行有修行的法師如法地向龍王祈雨,而且有求必應,這套儀式一直沿用至今。現任首座明深法師說,他也曾親自為農民祈雨過三次,使用的就是義存禪師所傳下來的儀軌。

藍文卿的真實事蹟除了可見於《雪峰志》外,其家族的《藍氏族譜》中《祖公詩》也紀錄:「明護侯王威武公(藍文卿),東南方面節度使;生男八子皆封侯,僖宗入閩居雪峰。文卿長男應潮君,雪峰田山盡舍僧」。他們是居住在福建的少數民族畬族,藍應潮夫婦自遷到古田富達村時只有夫妻二人,現在該村家族子孫繁衍,是閩東畬族人口最多的一個村落。至今雪峰崇聖禪寺內有供奉著藍文卿的雕像,藍氏家族也都被寺院奉為貴賓。

註腳:

[10] 《雪峰志》p.189, 「…信士藍文卿者,知師道化,…」

[11] 此故事係記錄明深法師口述大意(2007年4月8日參訪記錄)。

[12] 《雪峰真覺禪師語錄》(閩中得山居士、林弘衍編)載:唐昭宗光化元戊午年(898年)『師先年首至茲山時,山南陳洋信士藍文卿者知師道化,遂將所居東池側古檉樹創庵,延師駐錫,今枯木庵是也,藍公復以檉洋莊創造精舍,請師居之今舊院是也,藍公見眾廣,復將所居之宅充為巨刹,遷師主之,復蒙閩主忠懿王具奏,禧宗皇帝賜封檀越主藍文卿為威武節度使、明護侯王,長男應潮通祐神君弟僧守遠慈悲尊者,今為本山土地,其後文卿與楊大娘、次男應辰等,徙家於茆洋莊,以成其志,仍施田園二十莊,今藍田、太平、大睦等莊是也』。

[13] 《雪峰志》p.190, 唐藍文卿捨田宅為梵宇遺囑:「藍應潮弟應辰,共將本業,淨盡入雪峰常住。」

[14] 藍文卿〈捨田宅為梵宇遺囑〉,《雪峰志》p.187.

[15] 《雪峰志》p.190.

[16] 第五子應惠在雪峰寺出家為僧,其次子奔漳浦、三子走江西、四子下汀州上杭、六子守閩清棠裏、七子早夭、八子去了浙江麗水。

[17] 「長者自有福地,第乘之,視以憩處。」

[18] 《古田縣誌》:「至藍洞,而牛化為石,遂家焉。今十七都富達村是也。除地築室,辟萊(茅)為田,今石牛尚存。前人有詩,模糊不可辨,亦古跡之一也。」

[19] 清《古田縣誌》《藍洞記》:「……洞(富達村)之右有祠,離祠五丈餘即石牛丘也。牛自雪峰而來,郯化為石,成一古跡云。若‘丹穴’,處洞之水尾,以山土多赤色得名。山下一溪橫截,屹然對峙者,碧山也。山匝地白粉,為白鹿所常憩處。洞之背,有金雞岩,每夜闌,石牛遊食他所,至碧山,洞樹皆合,候金雞鳴,石牛返,樹合而復離。於斯時也,樹頭初日,如掛銅鉦,朝霞散綺,曉岫雲開,此‘石亭醉日’、‘銅穀飛雲’之所由來也歟?」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