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明王是日本密教極具代表性的本尊。密教所說的「本尊」,是指修行者在修行密法時禮拜、供養、觀想的主要…
「念死」(梵語 maranasmrti,巴利語 marana-sati),又稱「念死無常」、「死想」…
隋唐時代到中唐為止,佛教各宗並立,寺院規模之大,譯經質量之高,義學研究之成熟與發達,稱得上是中國佛教…
玄奘法師在印度求學時,也有過一次上升兜率親見彌勒的特殊體驗,這次經歷記錄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下…
在眾多高僧中,玄奘法師的臨終經驗很值得參考,因為其傳記中詳細記錄了法師面對死亡時的處理方式;其臨終的…
彌勒,梵文Maitreya,印度婆羅門十八姓氏之一,玄奘法師譯為「梅呾利耶」。Maitreya的字根…
「輕安」,可分為屬於精神作用的「心輕安」及屬於物質層面的「身輕安」。「心輕安」,即唯識宗所說十一種善…
若我們不懂控制自心,即如醉象,造下種種不善業而不自知;但若能把自心調伏,使它受控,便能運用它強大的力…
依《解深密經》,修習止觀時的所緣境,不外乎四種 。其中,修止時的所緣境,稱為「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
修習大乘止觀的目的,是透過心的「專注力」(「止」)及「智慧力」(「觀」),使我們能夠在兩種束縛(「相…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禪修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紓解生活上的精神壓力或為了治療身體上的疾病,而是要消滅煩惱。佛…
玄奘法師,年輕時遇到佛學的難題,遍訪國內高僧大德都不能得到圓滿解答,故誓志西遊,希望得到當時名震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