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佛詞碑】之「世界」

從佛的角度來看,「世」為時間,「界」為空間,古往今來曰世,上下四方曰界(網上圖片)。
從佛的角度來看,「世」為時間,「界」為空間,古往今來曰世,上下四方曰界(網上圖片)。

有人說,如果我們從現代漢語中把源自梵語的詞語抽走,那麼我們的溝通便會變得很困難。這是因為許多梵語早已融入漢語,並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用詞。「世界」一詞,便是其一。

對於很多人來說,「世界」是屬於「空間」的概念,譬如說,「世界」是我們所寄居的、由七大洲五大洋所組成的地球,或籠統地指整個天空與大地。

其實,「世界」一詞是從梵語loka-dhātu(路迦馱睹)意譯過來,loka是「世」,dhātu是「界」。古漢語中沒有「世界」,只有「天下」,例如《左傳》中有「天下之人」、「天下之民」之說,即我們現在所講的世界上的人;而秦滅六國,始皇便是統一「天下」了。然而,「天下」和「世界」兩者畢竟概念不同,這才有了讓「世界」進入漢語的空間。

據《楞嚴經•卷四》載:「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位方有十,流數有三,一切眾生織妄相成。」

從佛的角度來看,「世」為時間,「界」為空間,古往今來曰世,上下四方曰界,「世界」一詞,是無量時間與無量空間的合稱,涵蓋了「時」、「空」不可分隔的道理,這正符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間上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遷流,而空間則有東西南北、上下十方等定位之場所。

根據《佛光大辭典》,世界是「眾生居住之所依處」,又是「可毀壞之處所」。「眾生居住之所依處」,就是住於這世界的一切有情眾生,他們可分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六道之別。其中,前五道所住的世界,稱為「欲界」;而天道之中,有色天所住的世界,稱為「色界」;無色天所住之世界,稱為「無色界」。這三界是有情眾生賴以生存的客觀環境,也是眾生經歷多生多世生死輪迴的苦界。

世界是「可毀壞之處所」,那是因為它並不是一個永恆的實體,而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一個暫時現象,這就跟我們的肉體一樣,有生有滅,無時無刻都在變動,天天都在衰老,天天都在過去,隨著時間的遷流,人有生老病死,世界也在經歷著成住壞空的變化。

從廣義來看,「世界」還可指一佛施行教化之範圍,即一佛土。這個「世界」比我們剛才所講的要廣大深邃得多,因為一佛所弘化的範圍,不是僅僅一個像地球般的世界,一佛剎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簡稱「大千世界」,那是3×10⁹那麼多的世界,大概相當於十億個太陽系之大小(另見:佛詞碑《大千世界》)。現在我們所講的宇宙,從佛的角度來看,是由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構成,由此可見世界之大,實在無窮無盡,無邊無際。當中的奧秘與神奇,以人類現今的智慧和科技水平來講,仍然難以參透。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