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衍空法師談拈花微笑

「拈花微笑」有禪宗第一公案之稱。根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起花,莊嚴地示向眾僧,默然不語。眾人不明所以,面面相覷,只有大弟子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於是說:「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迴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以觀察智,以心傳心,於教外別傳一宗,現在傳給摩訶迦葉。」

到今天,拈花微笑依然是令有心修行的人極感興趣的概念。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釋衍空法師3月中於饒宗頤文化館以「拈花微笑」為題演講,跟參加者對談,自然吸引到不少人參加。

法師風趣幽默,也擅於運用俗世生活的語言和例子來吸引大眾。甫開場,他就開玩笑說,這場演講其實只要仿效佛陀,拈起一朵花,不發一言,已可完成,但是這樣恐怕購票入場的參加者會要求「回水」。

佛經中經常以花寓意,因此這場演講的主要內容,是法師借助佛典中花的寓意,讓我們了解怎樣可以令修行更進一步。

法師首先說佛經中最早出現有關花的故事,是佛陀的前生善慧借花供佛。善慧幾經辛苦才找到花來供奉燃燈佛,對方見他誠心,就讓他歷九十一劫後授記成佛,賜名釋迦。所以,以花供佛,寓意誠心敬佛,可積功德。法師打趣說,如果世人用情人節送花給情人的誠心來供佛,以珍惜伴侶的心態來學佛,很快就會成功。

法師隨後介紹優曇花,也就是曇花。所謂「曇花一現」,《妙法蓮華經》說:「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意思是,微妙的大乘佛法,佛陀偶然才會解說一次,要在因緣和同的情況下才會講。修行者也要有多種因緣,在多世累積功德之下,至自身及身邊人都福德智慧圓滿後,才可成佛。

法師補充,佛陀能夠成佛,讓佛法流傳後世,也是因緣。在二千五百年前,開始有系統的文字記載,加上具備適當的文化氛圍,當時社會流行探討輪迴、離苦得樂的方法,佛陀所講的法教因而大行其道。可以說,佛陀出生早一點或晚一點,也難以成佛。

法師總結,因緣難得如優曇花,因此能夠學佛時就要把握,並且種菩提種子在心,使我們到下一世也不會忘記,這樣修行才會有可能成佛。

接著法師引用《法句經》來討論人類對花的喜愛。該經有云:「採集諸花已,其人心愛著,貪欲無厭足,實為死魔伏。」意思是,一般人若沉迷於花的色香,就會產生無限貪欲,那麼人就只可以流轉於生死之間。法師問道,那麼我們是否應該見到花就逃避?《法句經》的下文說:「牟尼入村落,譬如蜂採華,不壞色與香,但取其蜜去。」修行者可以看花,乃至採蜜,但不應被色香迷倒。

此外,《法句經》也用蓮花比喻為智慧之光,以智慧破除貪嗔癡,寄語人無所執著。無所執著不等同超脫現實世界,正如《維摩詰所說經》所說,蓮花不能在高原陸地,一定在淤泥中才可成長。法師由此帶出,唯有經歷煩惱,才能種下成佛的種子,普渡眾生。若有人覺得自己「好苦,有貪嗔癡」,他就有希望成佛,觀眾聽到莞爾而笑。

法師又說到《維摩詰經‧觀眾生品》中「天女散花」的故事。一天,維摩詰在講佛法,有一天女散花,花落在眾弟子身上,他們認為,花不如法,出家人不可戴花,想將花掃去,但卻掃之不去。天女告訴舍利弗尊者,花沒有如法不如法之分,是他生了分別心而已。天女散花故事的寓意,是我們如果起了分別之心,就有煩惱,花也會黏著我們;若不起分別之心,不怕生死輪迴的恐懼,五欲也無法影響到我們。

回到拈花微笑這主題,法師總結,拈花而懂微笑,就是領悟。這種領悟,不以言喻,而以意會。法師最後分享,花是因緣,找不到花的蹤跡,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到頭來是一場幻化。唐朝無盡藏比丘尼有一首著名的詩:「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我們其實不用外出四處尋找菩提般若,一切都在心中,不假外求。

法師的演講到此結束,然後解答參加者的提問,包括如何可以開悟和達至「五蘊皆空」。總括來說,在整場演講中,法師藉著花的主題,以輕鬆有趣的方式,旁徵博引,令參加者對修行獲得很大啟發。

主題:拈花微笑

講者:釋衍空法師
日期:2015年3月15日(星期日)
時間:2:30pm – 4:30pm
地點:饒宗頤文化館演藝廳
主辦機構:饒宗頤文化館
協辦機構:佛門網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