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佛陀說,有四種修行人,是世間之福田⋯⋯

圖:Pixabay
圖:Pixabay

佛陀在《增壹阿含經》中提及,有四種修行人,為世間之福田,示現出慈悲、戒行和般若智慧,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久遠以前,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曾向弟子說:「今有四種人,可敬可貴,是世間的福田。是哪四種呢?就是持信人、奉法人、身證人、見到人。」

甚麼是「持信人」?佛陀解釋:「有一些發心修行的行者,因為受到善知識的教導,而對佛法生起堅定的信心,內心沒有絲毫懷疑。他們信任如來、天人師等,堅信如來的教法,也相信一切證果之人所說的法,而不會單只依著自己的想法來修行。這就是持信人。」

甚麼是「奉法人」?佛陀開示,就是能夠分辨正法和邪法,並帶有懷疑、反省之心的修行人:「他們不會輕易相信他人所說的話,而是會仔細觀察思惟:是有?是無?是真實?還是虛偽?他們能夠辨認哪些是正法,哪些是虛假的、不真實的話。對於正法,便奉持之;對於邪法,而遠離之。這些行者就是奉法人。」

佛陀續說:「甚麼是『身證人』呢?就是不輕信他人,也不盲目遵從教法,而是以自身的行持,來親身證明、體悟真理的修行人。」

「甚麼是『見到人』?有些行者能夠斷除三結煩惱(注:即身見、戒取、疑三種煩惱。「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而「疑」則是對於真理、佛法僧戒的懷疑),而證得須陀洹果,成就不退轉法。他們了然通達善惡之報,明白今生、來世、父母,乃至於一切眾生之間的因果,並以自身的修行來證明真理,這就是見道人。」

眾位弟子聽聞佛陀的開示後,都歡喜地依法精勤修學。

學佛的四個次第

這四種修行人,代表了修行佛法的四個次第──信、解、行、證。從佛陀的開示可見,佛教一方面強調信仰的重要性,也十分著重自我反省的習慣。

我們可以從信、解、行、證四個次第來修行,經中云:「信為道源功德母」,可見在學佛的完整過程(信解行證)中,信是首先的。佛法的無邊功德,都從信心的根源中來。

「解」,就是慧解,即是經由見聞學習而了解教理。佛教鼓勵信仰要建立在理智上,因此注重慧解。

淨慧長老曾開示,智慧來自三個方面:聞慧、思慧、修慧。聞包括看經、聽經,從中理解佛法、產生智慧;聞法後,如能善於思考,就能夠鞏固所見所聞,從而反思自己的思想、修行中存在的問題,然後對照檢查,實踐佛法。如此,在智慧指導下的修行,才是正確的修行。

他認為,增長智慧最終的標準,是透過實修,破除一切的執著:「所謂破除執著就是破除固步自封。比如說,我們在上樓梯,上了第一步,如果你有執著,哎!我在這一步已經比地上高了許多,哎!我上到這一步來好不容易,你就執以為實,自以為已經到達了那個境界了。如果你不把第一步捨掉,你第二步就永遠不出去⋯⋯邁了第二步,你又要把第二步捨掉,才能再進到第三步,永無止境地在往前走,永無止境地在進步,永無止境地破除執著。」

長老說,能夠在修行當中破執著,這本身就是一種證悟。而對佛法的親身體證,會改變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態度。這樣,他人也可以從其言行當中,來分享這種證悟的形態。慈悲的心態、助人為樂的行持,能夠影響和感染更多人修學佛法。[1]

綜上所說,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觀照自己的身、口、意,透過信、解、行、證四個次第,轉化根深蒂固的習氣,日久功深,必能得到佛法的受用,使身心自在清涼。

延伸閱讀:
如何趣入佛道——談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


[1] 淨慧長老《信解行證:修行的次第——當陽玉泉寺開示》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