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你認識星雲大師嗎?--星雲大師圓寂有感

圖:陳碧雲攝,佛光山提供
圖:陳碧雲攝,佛光山提供

星雲大師的著作等身,關於「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的研究也不少,近代佛教史的研究者侯坤宏坦言,他並不認識、了解法師,建議從十個不同角度、遺囑三個面向著手,去真正認識這位當代台灣佛教史上的大師。

2023年2月5日,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圓寂於佛光山傳燈樓開山寮,享壽九十七歲。星雲大師是當代台灣佛教史上的大師,其一生功過應如何蓋棺論定,並不容易。

因大師與佛光山教團密不可分,在星雲大師「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理念指引下,佛光山在全球各地創建了三百餘所寺院,在台、美、澳、菲等地創辦五所大學(美國西來、台灣南華、佛光,澳洲南天及菲律賓光明),佛光會員數百萬人,這樣龐大的佛教團體,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非常多,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清楚,在此意義上來說:我不認識大師。

我還是不認識大師

過去雖然讀過星雲大師寫的《釋迦牟尼佛傳》、《十大弟子傳》、《佛光菜根譚》,也欣賞過由他撰寫的《玉琳國師》改編成連續劇《再世情緣》;在1980年代,曾到國父紀念館聆聽過「星雲大師國父紀念館佛學講座」;後來為了研究近代佛教史,閱讀了《星雲日記》、《百年佛緣》、《貧僧有話要說》等大師的著作。

2017年5月,佛光文化出版了365冊的《星雲大師全集》,這套三千餘萬字的全集,分十二大類:經義、人間佛教論叢、教科書、講演集、文叢、傳記、書信、日記、佛光山系列、佛光山行事圖影、書法、附錄等。透過閱讀《全集》,我們不但可以認識佛教,認識星雲大師,也可以了解佛光山在海內、外的各項弘法活動。如將前述我讀過的少數幾本大師著作,比較《星雲大師全集》,我並不了解大師。

近幾年來,筆者曾因闞正宗教授推薦,多次受邀到宜蘭佛光大學參加學術會議發表論文,口試博、碩士生學位論文,以及擔任工作坊講師;也曾因黃國清教授邀請,到嘉義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發表演講,擔任他指導學生的學位論文口試委員;又因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陳劍鍠主任邀請,赴港參加多次學術會議,參與「人間佛教東亞、東南亞研究叢書」寫作計畫,並於2021年出版《論近代香港佛教》、《論馬來西亞近代佛教:一個局外人的觀察》兩本專著。佛光大學、南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都是佛光山創辦的學術單位,筆者雖然曾經參加過這三個單位的學術活動,但我還是不認識大師。

大師圓寂後,我讀了多篇佛教界(或學術界)友人寫的悼念文章,他們都談到與大師當面交往的經過,充滿感恩懷念之情。我雖曾到佛光山參訪多次,但並不曾與大師當面交談。星雲大師,我是不了解的。

我只是遠遠地遙望著大師,最接近大師的一次,應該是國史館出版大師回憶錄《百年佛緣》之後不久,有一回和國史館同仁們一起參訪佛陀紀念館,承蒙大師撥冗和我們一起圍坐在一張很大的圓桌上,當時我和大師的距離,約略數公尺,雖然大師對我們說了一些話,我還是不認識大師。

十個角度認識大師

在學術研究方面,我常自我定位是一位近代佛教史的研究者,主要以近百年漢傳佛敎史(民國佛教史、戰後台灣佛教史、中共佛教史)為研究範圍,既然不了解星雲大師,又怎樣研究近代佛教史?我們要透過怎樣的途徑,採取怎樣的方式才能了解星雲大師?了解大師所創辦的佛光山?

依筆者目前思考所得,或許可以經由如下角度切入:

一、從星雲大師個人生平與時代的關係。
二、從佛光山在全球五大洲所創建的道場。
三、由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理念的闡揚與實踐。
四、從星雲大師與社會(黨、政、軍、學、企業界等)各界的關係。
五、由星雲大師和他的弟子或再傳弟子的關係。
六、從管理學的角度研究星雲大師。
七、由佛光山本山與台灣各地(或海外道場)的關係。
八、星雲大師對佛教經論的解讀與弘揚。
九、星雲大師的修行觀。
十、星雲大師的文學觀等。

圖:佛光山提供
星雲法師晚年幾近全盲,獨創「一筆字」,與廣大信眾結緣。(佛光山提供)

在上列十項中的任何一項,如分別展開,又各包含許多可以深入探討的議題。如能就時間及資料所及研究,應該可以多認識大師一些。

2023年2月1日,筆者接到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寄贈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研究叢書》,這套書計十一種十二冊:

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上)》。
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下)》。
三、《宜蘭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
四、《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的早期文學創作》。
五、《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六、《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
七、《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八、《星雲人間佛教與現代管理實踐——探索性的研究》。
九、《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
十、《人間佛教開啟「生權」時代——星雲大師社會思想研究》。
十一、《紅塵中建立佛陀志業——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
十二、《天台智顗與佛光星雲的暢佛本懷》。

這些是截至目前為止,研究星雲大師最重要的學術性專著,有心研究星雲大師的必讀著作。

從遺囑了解大師

這幾天來,翻閱大師的《貧僧有話要說》,讀了他在八十五歲寫的〈真誠的告白〉,也是他最後的遺囑,或許我們可以從「星雲大師的遺囑」來了解大師,以下從他的遺囑選出三個問題來談談,或可作為了解大師一隅之參考。

一、星雲大師內心非常孤寂

大師說:「我一生,人家都以為我聚眾有方,事實上我的內心非常孤寂,我沒有最喜歡的人,也沒有最厭惡的人。」我們好奇的是,大師旁邊隨時有許多人圍繞著他,為什麼還會覺得內心非常孤寂?其因何在,值得進一步推敲。

二、集體創作之於佛光山教團

大師說:「我一生,人家都以為我創業艱難,事實上我覺得非常簡易;因為集體創作,我只是眾中之一,做時全力以赴,結果自然隨緣。」、「集體創作的精神,要永遠的、無怨無悔的堅持下去,這是我一生的志願。因為誰都不能單獨存在,大家要互助互敬、共存共榮。」強調「集體創作」,是佛光山教團的一大特點。365冊的《星雲大師全集》,就是「集體創作」的最佳展現。

三、關於佛光山的法脈與是否要「開宗立派」問題

當戰後台灣四大教團中的法鼓山創辦人,也是臨濟、曹洞兩系法裔的聖嚴法師,在2005年提出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證嚴法師創辦的慈濟功德會,於2006年提出「靜思法脈  慈濟宗門」的「慈濟宗」,佛教界中有此「開宗立派」之舉,為當代台灣佛教發展邁出了一大步,有深層的時代意義。在這方面,我們並沒有發現佛光山有所表示。

在大師的遺囑中,他說:「佛光弟子不私自募緣,不私自請託,不私置產業,不私造飲食,不私收徒眾,不私蓄金錢,不私建道場,不私交信者,大家都能這樣做到,佛光山的法脈會更加光耀永遠。」、「假如你們有心,為團結佛光僧信四眾,可以效法過去古德聖賢成立一個宗派;但所謂創宗立派,則是看後代行人的作為,如果後來的人對佛教有所貢獻,又眾望所歸,有個當代佛教的宗派來為佛教撐持,做擎天一柱,這也未嘗不可。」從這兩段文字來看,大師似乎將佛光山是否要「開宗立派」的問題,交由其後續傳人來處理。

佛光山重視文化教育,星雲大師對佛光山創辦的五所大學,在他遺囑中特別交代說:「最後我所掛念的,除了信眾的幸福安樂,要重視世界各地辦的大學,這是我們的根本;在教育上,開支最浩繁的,就是常住辦的幾所大學、中學等;若有緣分,無條件的贈予有緣人管理,不可買賣;如果賣學校,對那些募款辦學的人怎麼交代?」

把這段話用來衡量當今台灣高等教育,因少子化而導致的招生不足問題,尤其是對佛教界所辦的幾所大學而言,大師的話,就很值得我們深思。

本文原刊於法鼓山《人生》雜誌第475期,佛門網獲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4%be%af%e5%9d%a4%e5%ae%8f/" title="Posts by 侯坤宏"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侯坤宏</a>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