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從推銷家用電器到弘揚人間佛法——專訪中道佛學會如源法師

當如源法師(右二)進入佛學院時,真華長老(圖中)便告誡他,弘揚佛法必須要耐住寂寞。佛學院畢業後,法師與如立法師(左二)先後前往加拿大卡加利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深造,雖然長老想提供微簿的經濟支援,但都給如源法師婉拒。因為他認為長老已把最珍貴法寶傳給他,其餘的就應該自己想辦法。
當如源法師(右二)進入佛學院時,真華長老(圖中)便告誡他,弘揚佛法必須要耐住寂寞。佛學院畢業後,法師與如立法師(左二)先後前往加拿大卡加利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深造,雖然長老想提供微簿的經濟支援,但都給如源法師婉拒。因為他認為長老已把最珍貴法寶傳給他,其餘的就應該自己想辦法。

佛法是佛陀證悟的宇宙人生實相,而佛陀透過言語表達,引導眾生領受這種教法,則稱為「佛教」。佛法與佛教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種不變的真理,而後者則會隨時空的不同而改變。我們如何在世諦流變的佛教中辨識不變的佛法呢?

加拿大中道佛學會主持如源法師,在透過Zoom接受佛門網訪問時,剖析了分辨佛法與佛教的關鍵,我們亦藉此殊勝的因緣,恭請法師分享他的修學經驗。

人生所為何事?

如源法師出生於宜蘭的一個佛教家庭,祖母與母親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兩位姑姑亦早已看破紅塵,落髮為尼。在這種強烈的佛教氛圍影響下,如源法師從小對佛教有種莫名的熟悉感。「小時候我時常到姑姑的寺院,喜歡到寺院裏禮佛,聽法師們講經,耳濡目染久了,我對佛教的興趣亦越發濃厚。」

雖然法師小時候對佛教有濃烈的興趣,但並沒有令他萌生出家的念頭。與大多數人一樣,他每天汲汲營營,依循著世俗的價值觀——每天忙於課業,希望能考好成績,入讀好的學校,以便將來能過著愜意的生活。「由於課業繁忙,以致我甚少接觸佛教,只是偶爾回去寺院禮佛。直至高中畢業及服完兵役後,母親才鼓勵我到寺院做義工,以及參加共修。那時候我在某間大型電器行任職推銷員。」

推銷員的工作不算繁重,生活亦十分穩定,每天朝九晚五。然而,這種安穩的生活卻沒有為法師的心靈帶來安穩。「我在電器行工作了三年。剛踏入社會時,我看到了世間百態,於是開始思索生命的意義:人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人生的意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一連串的大哉問,在法師心中生起了一股強烈的疑情。

「這些問題在我心中形成了一種迫切感,我急著想要去探究,想要去尋找答案。」但如何尋找呢?對一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來說,可真是無計奈何。「當時我趁著共修的時間,向寺院裏的法師請益。他們都很慈悲,建議我到佛學院尋找解答。」

何以選擇佛教?

幸得寺院法師的指引,如源法師在尋找人生意義的途徑上,總算有了點眉目。但問題是要去哪一間佛學院「尋找」呢?九十年代台灣佛學院林立,學院傳授佛法的類型,總是因創辦人的理念而有所不同。

1993年,二十五歲的如源法師在師長的鼓勵下,考進了福嚴佛學院。「那年院長真華長老,將福嚴佛學院改成純男眾佛學院,希望能多栽培男眾僧人,而我就趁著這個機緣考進佛學院。」如源法師入讀學院後,猶魚得水,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學佛的目標」。「當我讀到印順導師的《佛法概論》時,心中泛起很深的感觸。以前我接觸的佛教是比較偏重信仰的,而本書中所談的佛法,卻是非常人間,也很理性,對於修行的方法,書中闡釋得清楚明白。」佛學院的這些教導,與如源法師的性格一拍即合,令法師產生極大的喜悅。

如源法師在加拿大的卡加利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用了十二年的時間完成三個學位——四年大學,兩年碩士,六年博士。法師形容這過程就像是「倒吃甘蔗」——一節比一節甜,從度日如年,到漸入佳境,乃至得心應手。
如源法師在加拿大的卡加利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用了十二年的時間完成三個學位——四年大學,兩年碩士,六年博士。法師形容這過程就像是「倒吃甘蔗」——一節比一節甜,從度日如年,到漸入佳境,乃至得心應手。
2024年年初如源法師與如立法師(圖左)前往台中的華雨精舍拜訪印順導師當年的侍者明聖長老尼(圖中)。
2024年年初如源法師與如立法師(圖左)前往台中的華雨精舍拜訪印順導師當年的侍者明聖長老尼(圖中)。

「從導師的思想中,我知道探究生命的意義,不能只在知識的層面做功夫。」畢竟找尋人生的意義,有別於哲學的玄思,它需要「身心生命的完全投入」。「我們只有這樣做,才能觸碰到宇宙的真理,體悟到人生的真諦。正如印老所說,佛法是以身心的篤行為主。」為了令佛法流布世間,我們可以將佛法作系統的說明,學術的探究。不過,「佛法的本質,決不只是概念的闡述,或是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己。」佛法的修學根本,在於信解行證。

與導師思想的投緣,如源法師體會到修學佛法的喜悅,而令法師毅然出家的則是真華長老的德行感召。「我和老和尚的因緣很深,雖然我接觸的是導師的思想,但會令我選擇出家的卻是老和尚的德行、氣度的號召。甚麼氣度呢?我舉個例子,老和尚常說,他辦佛學院不是為了自己的山頭,或是為了廣收徒眾,以鞏固自己的勢力。他辦佛學院是為了替十方栽培僧眾,僧眾培養好了,好讓他們回到常住幫道場做事。」在真華長老的行誼、氣度的感召下,如源法師決定依止長老的座下剃度為僧。

「人與人的因緣確實難以說清。我第一次見到老和尚就覺得很投緣,雖然他很嚴肅,但卻給我有一種強烈的熟悉感。這種感覺跟我第一次看到導師的感覺不同,初次見到導師時,我很感動,這種感覺就像看到聖人一樣,不過卻讓我有種距離感。」如源法師感觸道:「如果說導師的人間佛教理念是我思想的引領者,那麼真華老和尚則是我實踐這種理念的典範和推動者。」

遠赴西方求學

學佛以修證為本,但要令佛法得以普遍流通,則必須依懶佛學的訓練。「以佛教典籍的結集為例,結集經典需要學問,沒有學問是做不到的。經典結集之後,佛弟子們代代相傳,如果佛學子沒有學問,這又如何做到呢?如果他們沒有學問,又如何去註解經典呢?」

住持佛法必須要有佛學的基礎和學問。如源法師意識到學問的重要,在福嚴佛學院高級部畢業後,他便決定前往加拿大深造。「福嚴佛學院的六年訓練,充實了我的佛學背景,但我感覺自己的學術訓練仍有不足。同時,我也看到佛教的出家學術人才十分缺乏,只要碰到高深的佛學理論,佛學院總會求助於大專院校的在家學者。試問過去這有學問的古德中,有哪位不是出家僧人?這現象我們應當去改善。 」為追尋嚴謹的學術訓練,為提高僧伽教育的學術能力,如源法師於是決定遠赴加拿大深造。

然而,前往加拿大進修並不容易,須面對及克服一些困難。法師解釋道:「通常出家人到外國進修時,會遇到兩大問題:一、根本的道心;二、現實的問題。」從樸素無華的小鎮,去到紙醉金迷的國度,看到花花的世界,接觸形形色色的事物,無疑對道心是一種考驗。

「道心,對我來說根本不是問題。」如源法師堅定地說道。「這是因為我知道我為何出家,為何出去深造,我的道心建立在我對佛法的認知以及信心上。我不是為拿個高等的學位,以便將來找份好的工作,而是為了學習嚴謹學術訓練,將來能投入僧伽教育,培養出家僧眾。」就這些理由支持著法師的道心不退。

法師坦言:「在加拿大我要克服的是現實層面的問題:語言、經濟。語言問題必須是要自己去努力的,還好我的同參道友——如立法師,他是新加坡人,從旁協助我練習英文。」語言問題尚且可以透過努力學習來克服,對如源法師來說,最棘手的現實問題,就是經濟來源。「剛開始的學費是籌款,真的過不下去,就跟親戚朋友借的。雖能勉強繳妥學費,但生活費就成問題,所以那時候吃的、用的都很節省。有時一天只吃一餐,有時會將一個麵包切成兩半,中午吃一半,晚上吃一半。」

經濟一旦出現問題,就會衍生健康問題。「因為長期營養不足,我的身體出現水腫,如立法師脾胃出現問題,一吃東西就嘔吐。幸好我們遇到一位中醫師,為我們開方調理,身體才逐漸康復。」法師笑說:「能夠出去外面讀書算是一種僥倖,也算是一份福氣,其他的都不敢再抱怨。遇到問題時,只要道心堅固,再大的問題都不成問題。相反,如果道心不堅固,即使是小問題,也會成為大問題。」總之,「在西方求學的過程雖然辛苦,但是路總算走過來,這是人生的一個環節、一種歷練。」

如源法師雖然提倡學佛必須理性,但是對於宗教的行為他卻從不忽視。在加拿大求學期間,法師租用的小公寓裏會設置佛堂,早晚課誦、禮佛、禪修一項都少不得。法師認為這是出家人的根本。
如源法師雖然提倡學佛必須理性,但是對於宗教的行為他卻從不忽視。在加拿大求學期間,法師租用的小公寓裏會設置佛堂,早晚課誦、禮佛、禪修一項都少不得。法師認為這是出家人的根本。

教與法的差別

在傳播佛法的過程中,弘法者會因應眾生的根器及社會風氣,而施設各種「色聲香味觸」的方便,久而久之,便發展出不同學派,呈現了有別於佛陀住世時的佛法面貌。再者,如今網路十分方便,某程度似為學佛者帶來聞法的便利。然而,資訊過多對初學佛者來說,可能變成認識純正佛法的障礙。

如源法師指出,從佛教史的角度切入,可以讓我們去區分佛法在流傳中的各種輪廓及演變。這樣有助我們勾勒出佛法不共世間法的核心思想。當我們掌握了佛法的真實義,以及它在流布中的變遷,便能為自己所信仰的法門,作一個比較客觀如實的定位,同時也不會造成偏愛,以為只要一門深入,或是學習一經一咒,就等同掌握了完整的佛法。殊不知這種現象猶如「取一滴海水而棄大海,卻自以為大海都在這裏」。

然而,法師也補充,流變中的佛法雖不等同根本的佛法,但就個人的修行而言,我們要關心的是,到底這種流變是擴大了我們的貪、瞋、痴,還是減少了我們的貪、瞋、痴?如果能夠幫助我們減少貪、瞋、痴,那麼這法門也算是契合佛陀的本懷。

話雖如此,法師卻幽默地笑稱,自己不是開「佛法百貨公司」的——信徒需要甚麼,就能提供他們甚麼。法師解釋:「我所弘揚的佛法比較偏重理性。這對一般大眾來說,可能稍為有點難以接受。雖然我知道講解方便道容易吸引信眾,但是我們總不能夠為了吸引信眾,而不去講述這種根本的佛法吧?」

假如我們問法師,那他「經營」的是甚麼?法師可能會答,我乃一家專賣離苦得樂的丹藥老店,而這家藥店的特色是——不重門口裝潢,亦不會為了令丹藥變得可口或增加它的銷量,而在丹藥上添上一層糖衣。讀者如有興趣知道如源法師如何「推銷」這款「丹藥」,「賣」的是甚麼「藥」,還請千萬不要錯過法師於11月30日以「佛法與佛教」為題的講座,詳情請登入這網頁

延伸閱讀

古印度文明與佛法的興起——印順導師的佛陀觀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