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慈悲心是快樂心--陳瑞燕教授帶我們重新思考快樂之道(二)

網上圖片

(續上期)

佛陀說人不快樂就是因為太執著「我」。我們執著於「我」,因為我們覺得「我」就是最大的。我到這裡聽講座,因為這對我好;我去公園走一走,因為我覺得公園漂亮,我想去;我想吃素;我要這樣,我要那樣⋯⋯我們很少關注別人。

佛陀說我們要慈悲。慈悲是甚麼?

慈悲就是你令人快樂,替別人解決問題,拔除他們的痛苦。

你試想一想,一天二十四小時,你有多少時間是為自己而生活?又有多少時間是為別人而生活?我想睡覺因為我很累,我為我自己來聽課,我為我自己去公園,我為我自己去買東西。我們很多人每天只是為自己而生活。

為甚麼幫助別人會快樂呢?不應該是你來幫我嗎?為甚麼要我去幫你?為甚麼我幫人會快樂,不該是被幫的人才感到快樂嗎?


圖:陳瑞燕 

現在有很多研究都說,慈悲讓我們身心健康,甚至能改變我們大腦的活動。

有一位美國的教授做的一項有趣的研究:他給一批研究參加者一筆金錢,讓他們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再給另一批參加者同等的金錢,讓他們把錢花在別人身上。之後發現把錢花在別人身上的人感到更快樂。

這不是很奇怪嗎?科學家現在告訴你。另有一個科學研究去測量人的炎症水平來量度他們的免疫力功能。

圖:陳瑞燕 

研究員問了兩道問題「你生活得好嗎?」,「你是否過著有目的或有意義的生活呢?」

研究發現,生活過得有意義的人的炎症水平是較低的。相反,生活過得美好的人的炎症水平是較高的。

所以不要以為享樂的生活,就是對你好的生活,是快樂的生活。享樂的生活不一定是快樂的生活。你要過一些有意義的生活。不要只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也要關注別人,讓他們身體更好。

生活過得好跟生活得有意義是兩回事。

出家的師父們,你覺得他們生活得好嗎?

他們都是生活得很艱苦的,吃的很簡單,睡的很簡單。生活都是很簡單,很忙碌,但是他們生活得很有意義。

一些退休人士說「我有很多錢,退休了,我甚麼都不幹。我會去遊山玩水……」他們生活過得很好,但是沒甚麼意義。

佛陀教我們不要有「分別心」。我一直都不明白。慢慢我有一點體會跟大家分享,可能你會有一點啟發。

大家都看過樹,有樹幹,樹根,樹枝,葉子和花。一棵大樹的樹幹,樹根,樹枝,葉子和花的形態都是不一樣的,這只是它們的外相,但是它們都屬於同一棵樹,其實我們都是相連的。我是葉,你是花,我們都是相連的。花不願開,將來便沒有葉子。葉子黃了,花便不能開。

所以我們不要有分別心,其實我們都是同根生的。這讓我明白,你開心了,我便開心。葉開心了,花也開心。根開心了,樹長得大,葉子也開心。

所以為甚麼佛法告訢我們不要有分別心。如果我們有分別心,這個世界每個人都不會好過。你不要以為你好了不管其他人,你便沒事。將來你會承受這後果。

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共業,因為我們都是相連的。我們都是很大的世界裡的一部份,我們是有關連的,花想葉好,葉想樹幹好,那麼大家都好了,如果你明白了,你便會很快樂。大家都會快樂。

所以我們都要學習慈悲。慈悲是可以學的。其實我們一出生是很善良的,我們被不太正確的人生觀薰習。很多小孩子不快樂,因為家長教他們不要慈悲。

如果一個媽媽跟小孩子說,你要拿全班第一,那小孩子又怎能慈悲呢?

他要打敗班內所有同學,才能拿取第一。如果是這樣,那小孩子還會幫助教導那些學不懂的同學嗎?當然不會了,教懂了別人,他又怎能拿第一。

如果家長說「最重要是你跟其他同學一起學習,一起進步,考第幾都沒關係,」這些孩子就很快樂。西方有很多的小學是沒有排名次的,所以西方有很多快樂的小孩。

互動練習:生命之樹

現在請你畫一棵生命之樹,並寫上:在你的生命裏,你的樹葉是誰,花是誰,樹枝是誰,樹幹是誰,樹根是誰。

有些人說我是樹幹,我的葉子就是我的兒子,我的花就是我的愛人,我的樹枝就是我工作的上司,我的根就是我的父母。那麼,你對你的父母好嗎?如果樹根枯了,你這個樹幹好嗎?

為甚麼要有孝道?很多人都覺得年長的父母沒用處,我把他們送到安老院去,我每個月給他們金錢便是了。

我問他,你的父母開心嗎?他說:「不開心也沒辦法,我太忙了」。

你的根快爛了,你快樂嗎?所以孝是很重要的。你覺得你的孩子管不了,你肯定是不高興的,你的孩子也不會高興。葉子枯了,樹幹還會健康嗎?

這可以是你工作上的一棵樹,有老闆,有同事,只要有一個人不開心,你也不會開心的。你可以說你是大老闆,你想怎樣罵你的同事都可以,但是你是根,如果葉子不健康,根都不會健康的。

慈悲就是一個社會、家庭、個人管理的一個最大的智慧。如果你明白這一點,你便會發慈悲心。你想自己快樂,首先要讓身邊的人快樂。身邊的人快樂了,你慢慢就會感到很快樂。

怎樣學習慈悲?

慈悲心並不是那麼容易。我們很容易對我們相關的人或我們有好印象的人表示關心和愛。但對那些我們不認識或不甚喜歡的人,我們便較難感受他們的痛苦或幫他們減輕痛苦。慈悲是無分別心地對每個人都無條件地愛護和關懷。

慈悲心是可以培養的。很多時候有些事情的發生,我們所做出的反應通常是沒經過思考的,只是很本能地作出反應。所以如果我們的心受過訓練,我們便能安靜,就能對他人有同理心和慈悲相待。

首先,我們要把遊蕩的心安靜下來,才能很容易地幫助別人和理解別人。這是一種次第式的訓練,一步一步地先靜下心來,然後才發菩提心去幫助別人。

慈悲心是有不同的層次。初學者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要求太高,會感到有壓力。

首先是從小範圍開始,先由核心的人開始,對自己身邊的人慈悲,從家庭、學校、同學,然後慢慢擴大這個圈子,愈來愈大。要包容身邊的人,不要對任何人產生怨恨。

比方說,有一天你在路邊看見一個人拿著手機在找路,你過去問他有甚麼可幫忙,他就說是在找大佛寺。那你告訴他方向,這是不是慈悲心?當然是了。你不認識他,但是你是從心裏希望他好,你幫他解決問題,並無所求。

就是這麼簡單,不要太複雜。當你想得太複雜,你便會怕,怕便不做。你能做到的就是每天出門前你都發願要以慈悲心對待你當天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那就可以了。

有人問:「我想問現實生活工作中身邊確實有壞人。我知道不要輕易評判他人,但他確實是壞人,總是在做壞事,面對壞人我如何做到慈悲?」

對我來說,沒有善惡,沒有好與不好,如果他確實做了些壞事,他是他,我是我,他有自己的因果報應,我不是救世主,我們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以前我也會對我的學生挑毛病,他們看到我就像老鼠見貓一樣,其實這樣是不對的,我說的有理但是沒情。他是笨,他是慢;沒有怎麼作為,他講大話,但是我們批評有甚麼用呢?

不是要他們改變,是我要改變。我看到的不是他的問題,我看到了是我的福分。他們在我旁邊,我的心態可以變。以前我覺得他們是我的煩惱,我改變之後會發現他們就很可愛。

如果我們老是說他是壞人,他就永遠是壞人。如果我們說他是個佛,很可愛,我們不用憎恨嫌棄的眼光去看他,慢慢地在某個時間對他應該有幫助的。改變不了,就面對接納,放下本來就是解決。

對任何人不要有怨恨。我們怨恨這個人不能解決他的問題,但是怨氣是我們身體的病根的源頭,怨氣多了積壓在身體中就容易生病了。

(待續)

(「快樂之道」系列之二)


延伸閱讀:
如何透過禪定減少游蕩的心--陳瑞燕教授帶我們重新思考快樂之道(一)

感恩使人應對無常--陳瑞燕教授帶我們重新思考快樂之道(三)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99%b3%e7%91%9e%e7%87%95/" title="Posts by 陳瑞燕"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陳瑞燕</a>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