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小活躍好玩,熱愛體育運動,在多個項目都取得良好表現,帶來不少滿足感。此外,音樂方面也有點天份,只聽幾個音符,便可猜中熟悉歌曲的名字。因此,在學習樂器時,也能夠自學自娛,樂在其中。
不過,當遇上一些不熟識及不感興趣的事情,往往會望而卻步,不願嘗試。隨着個人心智漸趨成熟,便開始察覺到這種抗拒挑戰的心態會限制自己的成長。明顯的例子就如寫作。學生時期,不愛閱讀,害怕寫文章。後來,為了突破此障礙,便嘗試寫專欄,刻意離開舒適區,逐步去克服「怕難避煩」的傾向。雖然,事情並非一蹴即至,但慢慢察覺自己的進步,對個人能力更有信心。
退休後,也以開放及好奇的心態去接觸一些陌生的事物。反而,從中取得很多新發現,增添不少樂趣。藝術一向是個人弱項,因為覺得枯燥沉悶,所以甚少接觸。最近,抱着勇於嘗試的心態,參加了「和諧粉彩體驗班」。繪畫過程中,由於要保持專注,隨心去發揮,也感覺輕鬆有趣;同時,所需技巧較容易掌握,從中亦獲得滿足感。
以上的經驗反映心態、動機、行為及結果之間的關連。心理學家 Carol Dweck於2006年提出「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與「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理論,引起學術界很大迴響。前者傾向相信人的資質及能力是與生俱來難以改變;後者則肯定後天的影響,可以透過不斷努力去培育。固定思維者偏向碰到不熟習的事情,就怕困難及麻煩,留守於舒適區,難有進步及更多的經驗。
成長思維者,敢於嘗試,就算遇上挫敗,不輕易放棄,仍堅持不懈,汲取教訓及適當激勵自己,繼續去跨越困難;並且,相信自己可以透過不斷的學習與努力而做得更好。因此,成長思維可增加成功的機會。與此同時,更可進一步提升「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是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於1977年提出的概念,用於衝量一個人對完成任務去達至目標的能力具信念的程度。統合分析指出成長型心態對學業結果、精神健康及社交功能具正面的影響。上述的心理特質都是可以透過教育去提升。
佛法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變幻不定。外在困難是客觀存在,衍生出各種煩惱。不過,透過心態的改變是可以有效調節相應的壓力。學佛者的心智與自我效能、成長思維的特質有很多共通點。深信只要持續精進修行,完善自己,最終可以成佛。遇上任何逆境,都看成是「佛試」的機會,考驗自己修行的進度;更以「煩惱即菩提」,作為「逆增上緣」,鼓勵自己勇往直前。
按:原文刊於《香港佛教》第764期,佛門網獲香港佛教聯合會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