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手語演繹《心經》——藉「動覺」重新感受這部佛教經典,帶來獨特的修習體驗、認識聾人的語言文化

以手語演繹《心經》,讓我們藉「動覺」修習,帶來不同體驗。
以手語演繹《心經》,讓我們藉「動覺」修習,帶來不同體驗。

《心經》乃廣為人知的佛教經典,經文精簡,內容博大精深,也貼近生活。聖嚴法師說過,《心經》是「非常精簡而實用的一部經典⋯⋯它根本就是講我們日常生活裏面、身邊的、手邊的事情[1]。」

對學佛人士 / 佛教徒而言,我們通常用眼(閱讀)、耳(聆聽)、口(唸誦)的方式來修習《心經》,這些屬於視覺和聽覺方式。如用「動覺」修習,除用手抄寫《心經》外,各位有否想到,我們還可透過表情和動作來演繹這部經典?「如庫豐生」創辦人之一Yoyo Fung,與一班志同道合人士,嘗試以手語演繹《心經》,為大家帶來另一種修習體驗,同時推動手語文化、豐富佛教的手語詞彙。

Yoyo曾往不同學校和機構教授手語歌,亦有擔任手語班助教和手語翻譯工作的經驗,「我們期望能更多健聽人士認識及學習手語,除可和聾人溝通,亦有助彼此之間的聯繫。」他們發現網上沒有手語《心經》相關資料,便試試不如由這裏開始。

Yoyo他們在翻譯手語版《心經》時,曾遇上不少困難和挑戰。
Yoyo他們在翻譯手語版《心經》時,曾遇上不少困難和挑戰。

選用玄奘大師版本 喜獲黃慧音老師支持

他們選用了玄奘大師翻譯的《心經》版本,並獲黃慧音老師授權,採用其《心經》音樂版作手語歌演繹。手語屬發展中語言,詞匯不及中、英文般豐富,和佛教有關的手語詞語更是匱乏,這令翻譯過程遇上不少困難和挑戰。「我們之前曾製作過另一個《心經》手語版本,當時獲一位手語翻譯幫忙,大家也看過很多資料作準備,但翻譯《心經》困難之處,是不同人也有不同體會。」

專業人士助翻譯 歡迎各界指正

舊版本曾被指翻譯內容不對,為此他們決定推倒重來、重新翻譯,請來大學講師梁柏能博士幫忙。梁博士隨梅村修習多年,曾於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佛學課程,亦有開班分享《心經》唱誦和講述經文。梁博士給予不少翻譯上的建議,亦獲一名本身也是失聰的手語導師「藍眼睛」參與其中,新版本的手語《心經》經多番修正及改良後終告完成。惟這仍然是「初版」,如有人對內容有不同意見,歡迎提出指正,以製作更完善的手語版本。Yoyo特別強調,無論怎樣修改和翻譯手語版《心經》,有一個準則十分重要,就是盡量能讓聾人看得明白,不然便失去當初原意。「現在很多手語歌,其實很多聾人也看不懂。」

Yoyo以手語做出「心」、「經」的手語動作。
Yoyo以手語做出「心」、「經」的手語動作。

手語文法:直接表達、動作結合表情

Yoyo他們早前舉辦了手語《心經》體驗班,和學員分享他們這個新翻譯的版本。課程開始首先是介紹手語文法,以及跟聾人溝通的準則。「手語是十分直接的語言,跟聾人溝通亦如是,真就是真,假就是假,他們不會用手語說『不真實』,而是直接做出『假』的手語。」因此《心經》中一句「真實不虛」,他們選用「堅」、「真」兩個手語動作,強調「不虛」的意思。很多時候,手語還會用上表情輔助,例如在演繹《心經》中的「苦」,手語就會結合表情和動作,做出不快樂的表情,傳達出「苦」的意思。

學員體驗:經文與動作合一、直接觸動內心

體驗班短短兩個小時,卻足夠完整示範整篇手語《心經》,當日學員亦能大致跟隨導師,做出相同的手語動作。學員朝霞表示,她近半年對佛學感興趣,亦開始修習《心經》:「我平時喜愛跳舞,今次嘗試以手語演繹《心經》,透過身體動作和表情體驗這部經典,感覺十分直接,頗能觸動內心。」

(左起)朝霞、清華和Amy為體驗班學員,她們各有不同體會。
(左起)朝霞、清華和Amy為體驗班學員,她們各有不同體會。

另一學員清華,因學習日本樂器尺八而對禪修產生興趣,想進一步了解禪修和佛經。這次參加體驗班,她感覺手語《心經》的動作能跟經文合而為一。學員Amy則從小在已皈依的父親影響下學習《心經》,「小時候自覺很難理解《心經》,長大後想認識多些,加上我之前曾學手語,故有興趣參加。」Amy認為可讓聾人多一個途經去了解《心經》,這絕對是好事來。

目的不為解讀經文 冀大眾一同參與

翻譯《心經》,目的是吸引對佛教、佛學有興趣的健聽人士學習手語。「手語可說是人與人之間的基本溝通途徑,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時也會用到手語、動作、表情來跟別人溝通。今次,我們藉手語重新體驗《心經》,目的不是為解讀經文意思,只是研究如何用手語去表達這部經典。」Yoyo表示,現時手語沒有統一標準,其發展亦不斷演化中,他們相信手語《心經》未來一定會有進步、改善的空間,歡迎各界給予意見,一同合力成就這件美事。


[1] 《心經在日常生活裡給予何種提醒和幫助》(聖嚴法師 – 大法鼓 1134)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