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暑氣酷熱潮濕,乘地鐵到金鐘站,穿過空調冷得滲人的太古廣場,搭乘扶手電梯,越過馬路來到香港公園,多走幾步就看見外牆潔白的羅桂祥茶藝館。時間尚早,與同事在門外聊天,等候葉榮枝先生。
未幾,葉先生一襲素白唐裝配黑色長褲走來,灰白頭髮往後紮了一個小髻,神旺氣足,下巴幾縷白鬚,在清靜的公園內頗有脫俗出塵的味道。「剛從內地乘高鐵回來,我們進去再談」,原來他剛從內地訪茶歸來,馬不停蹄就來金鐘接受訪問。精神矍鑠的老茶人七十有二,面上不見風塵僕僕,一邊招呼,一邊與我們握手,握下去感覺他的手掌厚實而有力。
樂茶軒位於香港公園內的羅桂祥茶藝館,由葉榮枝創辦,屹立香港金鐘逾三十載,是他人生多方面經驗的累積所在。茶客在這裡品茗吃點心,周末更有雅樂相隨,是鬧市中的一方靜土,這樣的一個地方,創辦它的人又是如何呢?
七十
葉榮枝的父親是中醫,茶一直是家中常客,小時候最常喝普洱和神麯茶,健康消滯又正氣。但他的茶緣卻開始得有點「離經叛道」。他最先迷上的,是小學時在茶餐廳嚐的奶茶,「(小時候)那間茶餐廳叫旺記奶茶,很好喝。到今時今日我每天早上都喝奶茶,喝了六十年。」
入讀中文大學後,葉榮枝的茶緣遇上另一轉折。主修經濟系的他沒有一頭栽進西方經濟理論的世界,在新亞書院他先後接觸了新儒家學者的學說、中國文化和藝術,更開始涉足中國茶。「開始認識一些老師、一些人對泡茶比較認真,或者可以說是很講究。」葉先生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師,相信不少港人也認識,是以古箏聞名、祖籍潮州陳蕾士。「他(陳蕾士)每天早上去赤泥坪,打點山水,然後泡茶。他是潮州人,當然是喝工夫茶。」
耳濡目染下,葉榮枝四年大學生涯選修了很多哲學、藝術課,亦開始學習書法、畫畫,「我第一次接觸畫就是跟隨丁衍庸,他畫油畫,我還有一幅畫是他送給我的。」這樣中途「出家」,更延續了葉榮枝的大學旅程,經濟系畢業後再讀藝術系,「我有兩個學士學位,第一個是(經濟系)社會科學學士,第二個是文學士,念藝術的。 UPGC(即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現稱UGC)當時還說下不為例,所以我算是特殊學生。」
畢業後葉榮枝在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工作,適逢羅桂祥有一個關於茶壺的項目,輾轉下兩人合力開拓了宜興紫砂茶壺的市場,令本來默默無聞的紫砂壺升價千倍,說是「點石成金」也不為過。那紫砂壺是否為葉先生賺得第一桶金?「哪有金?我在網上撰文說過,如果你想發財賺錢,千萬不要做茶。」老茶人說起香江茶業的起伏:「以前香港舊茶莊能賺錢,因為有很多華僑在海外的需求,經過香港轉口,但轉口基本上現在都沒有,因為自從國內開放後,很多東西可以直接對外銷售。」
九十年代末,葉榮枝由賣茶具轉為賣茶,更親自到內地深山尋茶訪茶。1991年開辦樂茶軒,靜靜在鬧市中賣茶,一賣三十年。不論是過往紫砂壺風潮,到近數十年普洱茶餅屢創天價,都與他也沾不上邊。「我覺得茶文化本身的物質基礎,而不是它的精神,不能成為一種負擔,不要滲入投資、投機。現在茶文化最大的問題,是進入了奢侈消費(的循環)。」
那葉榮枝對茶之一道,又有甚麼追求?
從心
談起「茶」箇中道理,儒釋道三派學說,老茶人都信手捻來,先引用朱光潛的〈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三個層次作說明:「最基本它(茶)是一個可口、健康的飲料,這是從實用角度出發。接著你如何泡一杯好茶,這是理性的啟發,你要明白箇中科學的運作,或是知性上的東西,學習不同資料。然後去到更高的情境,物我俱忘的時候,或是美學上的境界。」
現代花花世界令人一刻也停不下來,手機上小小的熒幕,各類信息洶湧而至,社交媒體、即時新聞、購物資訊、朋友近況琳琅滿目。信息爆炸的年代,在葉榮枝看來最是令人容易迷失:「道家說『損之又損』,一直減下去,最後就會回歸實相,一直添加上去你就會迷失。」說起道家總是有點玄之又玄,這個「損之又損」和茶又有何關係?
「酒是加法,它和食物加起來會豐富了味道。茶反而不是,茶去除了殘留在舌頭、口腔的東西,清理乾淨後,重新煥發(味蕾),你(吃東西)的感覺就強了,你吃到的味道就多了。」原來是一番「因減得加」的味覺道理,在味覺以外,老茶人更欣賞茶帶給他的體悟。
「茶是一個媒介,(引領)你去到一個寧靜的境界,然後會生出另外一個『我』和自己對話,這是茶帶給我最大的得著,學會怎樣對生活從容一點,不要那麼緊張、計較。」對葉榮枝來說,泡茶前的準備工夫,一飲一酌自有奧妙,讓人慢慢摸索,沒有絕對,只有從容:「我看見有些人教泡茶,用溫度計、秒錶,這是很錯的,完全不明白人生的道理,人生沒有絕對的,『做得好』和『做得完美』是兩回事,追求完美可能犧牲了99點,只追求了某一點的完美,這樣又怎算好呢?」
談及至此,想起葉先生訪問前介紹樂茶軒近年的新製品,其中一個冷泡茶樽,將茶包勾在樽蓋,注入水後將樽身倒轉開始泡茶過程,時間夠了就將樽身轉回來,免卻過度浸泡的煩惱。小小心思,老茶人謙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卻也印證了他面對不同處境的對應哲學,冷泡茶的味道固然及不上現場即沖即泡,但卻是能供應給宴會的多人場合,不是完美的茶,但卻是某些場合下最合適的選擇。「我們生活要好,但我們生活未必完美,真的要追求完美,其實是很大的壓力,而且你永遠都不會得到。但你追求美好,追求知足常樂是很容易的。」
所欲
茶不只帶給葉榮枝對人生的體悟,亦帶給他無窮的「樂」與「趣」。與茶相知相交大半生,問他最愛與茶相處哪個環節?老茶人想也不想笑道:「訪茶最開心!」年歲七十仍然上高山、入深林,除了體魄強健,當中自有一份趣味:「親眼看到茶,由樹葉變成茶,然後喝茶、試茶,過程中很多東西可以學習、感受。我做這個生意,有點像發掘寶藏。」老茶人還不忘自嘲:「說句不好聽的就是tea hunting,去獵奇。」
多年下來,葉榮枝仍然堅持親身訪茶、買茶,一步一腳印,除了趣味,更有道理:「我去買茶,先看山,環境好,茶就自然好,有靈氣;再看人(茶農),有些人很知足,知道天命,他們會遵從大自然的規律。」說了半天,尋得好茶好像也沒那麼重要,真正趣味在於「尋覓」,在於「相遇」。這份茶緣不只見於深山,也見於樂茶軒的雅敘。
每逢周末,樂茶軒會請來唱家、樂師,茶香滿盈,樂韻飄揚,是葉榮枝另一個堅持多年的傳統。老茶人屈指一數,1991年創立樂茶軒時已經請來唐健垣(南音唱家、古琴名家)合作,1992年就請甘明超、區均祥、吳詠梅等首屈一指的南音唱家,還有古琴名家蘇思棣、崑曲唱家張麗珍也曾短期駐留。2000年,因緣際會下認識了洞簫演奏家譚寶碩,譚先生十分欣賞樂茶軒的格局,說是「中樂團也沒有這個感覺」,兩人一拍即合。後來譚寶碩建議葉榮枝也登場說說關於茶的心得,於是奏樂後兩人談天說地,合作關係維持廿多年,延續至今。
葉榮枝很重視雅敘為觀眾帶來的意義:「人一定要開啟民智,開啟你自身的智慧,接受多方面的信息,然後就可以塑造出自己想做的事。」老茶人笑說自己起初做節目前要準備講稿,後來習慣了,就不用講稿,印證了他所說的開啟自身智慧:「要提高你對世間事物的敏感度,眾生有情,人最怕麻木,你能生出感覺就很好了。」一段茶緣延續三十餘年,願樂茶軒一直「樂」「茶」相隨。
葉榮枝:
香港茶人,香港茶道協會會長、香港茶文化院院長。八十年代協助羅桂祥先生及香港政府籌建全球首家茶具博物館,並致力推廣中國宜興紫砂茶壺,令紫砂壺從工藝品上升成收藏品。1991年成立樂茶軒,除了賣茶,亦積極籌辦各類雅敘、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