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說說《證道歌》(二)

(圖:Pixabay)

續前文

《證道歌》開頭的一段引出了證悟的核心,但除此之外,《證道歌》還枚舉了很多證悟後的體認,現讓我們一一去品味探究。歌云:「頓覺了,如來禪,六道萬行體中圓。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只此數句,已包含了佛教和禪宗中極其重要的思想。在玄覺大師的年代,禪宗大體分為惠能的南宗禪和神秀的北宗禪。南宗禪講求頓悟,而北宗禪主張漸修。其實頓悟和漸修都是修心的法門,修心是佛教的根本。取頓悟或漸修主要是看修行人的根性和是否有緣得遇互相契合的師父而定,不適合一概而論。此所以佛有八萬四千法門。上根人得遇明師自然能走頓悟之路,六祖自己本人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他得機緣聞《金剛經》而後求道於五祖弘忍大師,歷作四句偈而得忍大師再傳《金剛經》而開悟,及往後開南宗禪一脈,可謂傳奇之至。

玄覺得六祖印可,拜服於頓悟之法及推崇頓悟法門自然無可厚非;但他自己亦曾走過一段漸修之路則是無可置疑的。《證道歌》中說:「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多年枉作風塵客。」正是他自己漸修路中的經驗。他「游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證道歌》中語)。當他了悟入道之後,亦可謂經歷了頓悟的一刻,當找得六祖印可,自然是「自從認得曹谿路,了知生死不相關。」(《證道歌》中語)。而曹谿南華寺是南宗禪的祖庭)。從《證道歌》中亦反映了「理上頓悟,事須漸修」的至理。既有八萬四千法門,大家當然不會認為只得一種禪法,如來禪是由達摩祖師一直傳下來的禪法;中國禪宗承傳如來禪,至六祖倡頓悟,神秀教漸修;但大乘佛教的事上修行方面則不離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高度地含攝各種修行,所以說「六度萬行」。體中圓者,即是說要在身心上圓滿地成就六度所修得的果。如果能覺悟及體證勝義,覺悟後自會慨嘆「夢裏明明有六趣」,及有「覺後空空無大千」的感觸。

六趣(天、人、阿修羅、地獄、畜生、鬼)是佛家說的各種生存狀態。當眾生在「迷」的狀態,佛家的理論認為眾生會因應因果而輪迴於六趣當中。當覺悟後,契入「空」理(「空」是佛教教理中的真諦,空的義理可自成一書,在此不能多說了);花花繁華世界以及至宇宙,最終都是空。大千是佛教的宇宙觀,有所謂的三千大千世界。以現代的觀點來表達,一日月的星系是為一世界,合一千個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合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合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所謂三千大千世界是指包括了小千、中千和大千的世界。因為眾生對世間認知的顛倒,不能出離而輪迴不已,佛教說之為迷,多以身在夢中為喻。當體證空性後即為夢醒時,之前以為真實的宇宙,其實都只是鏡花水月,空空如也;故說「覺後空空無大千」。

《證道歌》是玄覺開悟後隨心抒發見道境界的心聲,因此組織性並不很強,但如果將不同的段落貫串起來,亦能掌握「理」與「事」的脈絡。歌云:「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這幾句就表達出了由修行至見道的事與理,亦呼應了之前歌中所說的悟後境界。「四大」為地、水、火、風,印度傳統哲學認為萬事萬物包括人的身體都是由四大組成,此亦為佛教所承認。

寂滅(涅槃)是修行人希望能到達的目標。放下對身體的渴愛與執著,由修行而到達寂滅中,是放下對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執著才可達到。鳥吃食叫啄,飲是生物所必須,隨飲啄之意即自然,不矯揉造作的生活。如來的圓滿大圓覺,勝義的真諦,就在體證「諸行無常一切空」這道理。換另一個說法,是因為各式各類的行作(諸行)都是因緣和合才得成就。緣起是幻有,緣滅一切復歸無。佛陀應機說法,其高妙處正是可由不同的角度及事例來說明同一真理,使不同根器的眾生皆能得以接受,此是一例也。

行文至此,依前所說,開悟的道理似乎並不艱難,但為什麼開悟又這麼難呢?是另有玄機或是知易行難真是千古不變的定律呢?永嘉大師對此的慨嘆是「淨五根,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五根五力是佛教修行中的一部分,歸屬三十七道品之中。五根者,信(根)、勤、念、定、慧是也。五根是修習佛法的基本功,由五根而產生五力,即信力——能堅信真理的力量;勤力——能努力不懈的力量(亦可說之為精進);念力——能憶念正法,具破邪念正的力量;定力——能制心一處的專注力;慧力——能運用智慧的能力(亦可說之為般若)。

《佛遺教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指的就是由定生慧的能力。五力由五根而生,《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由此可見信根信力的重要。《大智度論》亦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萬事萬物似龐雜紛亂,一開始時要能確切理解,真的十分困難;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入手。此所以一開始時「正信」就非常重要,由淨信根開始,培養勤、念、定、慧諸根,反過來諸根再互相修正,得五力均等,是修習佛法的南針。

大師證悟後感嘆此中之難,實是難可測度。此中之難,正正在於以平常心履艱辛之路,難在於「不除妄想不求真」,難在於「寂滅性中隨飲啄」。玄覺舉例作喻說此一如「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在鏡中得見物之外形似乎唾手可得,但在水中撈月又是否真能做到呢?「迷」則看世界似實在,但不知虛幻原是實相,能看清楚並覺知這幻實相交,方可說是證悟人。

永嘉玄覺禪師希望眾生能明白此中難處,要求醒覺了悟,但又不能刻意強求,只能把心安住在方法及覺知上,精進用功便可。

(待續)

延伸閱讀:

繼程法師開示如何學做醒覺的閒道人

參考

蕭麗華:〈以詩喻禪,以禪寓道——中國佛教文學的瑰寶《永嘉證道歌》〉

繼程法師:〈永嘉大師以簡明通俗的詩句,傳達禪宗頓悟的境界——繼程法師開示如何學做醒覺的閒道人

倓虛法師:《永嘉大師証道歌畧解》

宣化上人講述:《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

鄭志明:〈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義理初探〉

陳盛港:〈永嘉證道歌原作者溯源併歌文比較〉

聖嚴法師:〈修行雖然虛幻,卻是開悟的必須——聖嚴法師講《永嘉證道歌》的真諦

新譯永嘉大師證道歌(蔣九愚注譯)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彦琪註:〈證道歌註〉

《證道歌》全文 可見於: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2014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