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一人與萬人戰,披甲上陣,精銳進行──我的初機學佛之路

寶蓮禪寺庭院內,刻有「信解行證」的石碑
寶蓮禪寺庭院內,刻有「信解行證」的石碑

學佛是多生多世的功課,雖然教授佛學班多年,自己還是初機的佛弟子。此文希望與讀者分享一些學佛入門的體驗。

我的學佛之路

2005年,從來沒教過書的我,戰戰兢兢的開始講「佛學初班」,沒想到一教便十三年了。

自幼入讀佛教小學,從少已接觸佛學。當時校監是上洗下麈法師,法師作風創新,不但開香港短期出家之先河,創校第一年便舉辦皈依法會。所以於小學一年級時,有幸在上洗下塵法師座下皈依了。小學畢業後,忙著學業及工作,學佛便擱置一旁。後來,面對了生老病死的經歷,發覺小時候學的佛法,幫助我化解和度過了人生低潮。於是,九十年代中期,重新踏上學佛之路。

九十年代,沒有現時這麽多佛學班。每逢星期六晚,我到界限街佛教青年協會參加「佛學初班」,每堂的主講是來自不同道場的法師。有些法師是老遠從大嶼山專程坐船過來的;那時還沒有地鐵往返東涌,晚上講畢課後,還要摸黑回寺院,所以非常感恩大德們為弘法的辛勞。自問根性低劣,初時聽四聖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茫茫不知所以然;即使有些看似聽得懂的內容,到下一堂上課時,又忘記得一乾二淨。唯有多聽、多看書,如是者兩三年,都是重複又重複地上「佛學初班」,但發覺掌握好基本功,對將來學佛之路,是非常有用的。

初機學佛的態度

現代人生活節奏急促,能利用工餘時間,選擇來上佛學班,放棄了娱樂或陪伴家人的時光,實屬難能可貴。但是,佛教的經典浩瀚如海,從何入手呢?我們又該用甚麼心態學佛呢?

首先,千萬不要奢望,上幾堂課便可成佛。「佛學初班」的第一堂,我給學生們看的第一張相片,是寶蓮禪寺庭院內,刻有「信解行證」的石碑。(見附圖)「信」、「解」、「行」、「證」,是學佛應有的態度,也是學佛的過程。「信」,不是盲目的迷信,是正信,是通過智慧思惟、求真求證的抉擇,對佛法、對自已、對善知識有信心, 從而對佛陀的教法,生起的信念。「解」是清楚、正確明白佛法的義理;理解的方法是通過「聞」、「思」、「修」,增加對佛法的認識。然而,僅理解佛經上的文字是不足夠的,文字只是載體,只是導向真理的工具。「行」是將文字的意思,演繹成行動,即是實踐,將學到的佛法融入生活中 。近日流行的潮語「佛系」, 略帶有這意思。「證」是自己真實體驗佛法道理,不是單純文字上的理解和思辨。例如緣起法,便可在日常生活中觀照,每件事的主因和助緣,漸漸參究「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道理。

學佛的方法

如上文所說,學佛的方法不離「聞」、「思」、「修」。香港現在有很多單元的佛學講座 。若要深入經藏,建議還是參加常規的佛學課程較佳,可以更有系統及全面地學習。但是,單憑課堂或講座上聽經聞法,未必能徹底明白,即使明白佛法的解釋後,也容易忘失。所以,除了「聞」之外,要通過「思」,對佛法思巧、分析和抉擇。佛陀教導我們用「十法行」[1]的方法來修行。個人建議兩個途徑可鍛練思惟。第一、是以所聞之法,為他人演說。有些佛學班設有讀書會或小組討論,甚至模擬演講;討論及開演,是自利利他的學習方法。第二、是透過論文寫作;寫作的過程需要閱讀、資料搜集、整理、思考、分析、書寫等,有助提升對佛法的認識及吸收。

學佛的途徑

香港有不少佛教團體定期舉行佛學基礎班,例如東蓮覺苑、佛教青年協會、三輪佛學社、愍生講堂、妙華佛學會、法相學會等,都是香港歷史悠久的佛教道場。近年,香港各院校也開設佛學課程,例如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珠海書院、志蓮淨苑及能仁書院等。大家可按自己的程度及時間,選擇合適的課程就讀。

初機學佛的書籍

經常有學生上完「佛學初班」後,問何時有進階班?其實,佛法何來進階班?初班是最重要的,因為涵蓋的範圍,是佛教根本教義及基本概念。如要繼續進修,可直接研讀經典,從經文中直接深入佛陀的根本教法。但是,宜選擇與自己程度相應的佛典,若一開始便接觸一些較深奥的經典,只怕會越聽越混亂,反而令自己心生起退卻的心。例如《金剛經》和《六祖壇經》,這兩部經都很殊勝,但初機者若對「中觀」及「如來藏」未曾認識,如何能理解經中要義呢?

學佛不能操之過急,先打好根機。有哪些佛教經典,適合初接觸佛法的人士呢?建議可讀誦「佛遺教三經」,即《佛說四十二章經》[2]、《佛說八大人覺經》[3]、及《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4](或稱《佛遺教經》)。坊間常有這三部經的結緣書流通。這三部經,蘊含佛陀的根本教義,及教導弟子修行「戒」、「定」、「慧」的指引。經文簡短,但意簡義賅。翻譯的文字也優美,容易讀誦。《佛說四十二章經》是四十二個獨立的章節,經中佛陀引用不同的比喻,方便理解及記憶;也警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貪嗔痴所帶來的煩惱。《佛說八大人覺經》簡短扼要,只有三百多個字,但已涉及「無常」、「苦」、「空」、「無我」等的佛教重要根本法義,可以說是一本隨身警世手冊。《佛遺教經》是佛陀對弟子的最後叮嚀,告誡佛弟子那些事情應做、那些事情不應做,是修行佛法的磐石。

此外,研讀佛教史也很重要。每部佛經記載佛陀在有不同的時間、場合、對不同的對象說法,諸經宗旨及內容不盡相同。若對整個佛教出現的時代背境、思潮、承傳及流佈,有了基本的認識,較容易掌握各佛經中的思想。

現時,網上的佛學資訊泛濫,讀者宜小心選擇較可靠的網站,例如佛門網。此外不少大德的著作亦已上載到其道場的網站,例如印順導師的「福嚴佛學院」及「印順文教基金會」網站、聖嚴法師的「法鼓山」網站、星雲大師的「佛光山」網站等,方便讀者參閱。

學佛是終身的學習,切忌操之過急,應按步就班,循序漸進。學佛的路途縱然遇到障礙,也要猶如《四十二章經》的比喻──一人與萬人戰,披甲上陣,精銳進行。


[1] 世親菩薩造,唐玄奘三藏譯:《辯中邊論》〈辯無上乘品》,大正,第三十一冊, No. 1600,下卷: 「於此大乘有十法行。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若他誦讀,專心諦聽,五、自披讀,六、受持,七、正為他開演文義,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行,十法行。」

[2] 後漢迦葉摩騰共竺法蘭譯:《佛說四十二章經》,大正,第十七冊,No. 784。

[3]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八大人覺經》,大正,第十七冊,No. 779。

[4]後秦鳩摩羅什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佛遺教經》) , 大正,第十二冊,No. 389。


本文章已收錄在《明覺文庫4:初機學佛》一書中,如有興趣閱讀其他相關文章,可網上訂購:https://alldoors.org/2LBuCDD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