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拾得的率性和禪機--「百喻人間」系列之三十九

圖:網上圖片

(續上期)

原典

譬如昔日有二小兒入河遨戲,於此水底得一把毛,一小兒言:「此是仙鬚。」一小兒言:「此是羆毛。」爾時河邊有一仙人,此二小兒諍之不已,詣彼仙所決其所疑。而彼仙人尋即取米及胡麻子,口中含嚼吐著掌中,語小兒言:「我掌中者似孔雀屎。」而此仙人不答他問,人皆知之。世間愚人亦復如是,說法之時戲論諸法不答正理,如彼仙人不答所問,為一切人之所嗤笑,浮漫虛說亦復如是。--《百喻經》卷二第四十九「小兒爭分別毛喻」 (CBETA: T04, no. 0209, p0550c01-10)

過去有兩個小兒到河裡遨遊嬉戲,在水底摸得一把毛。 一個說這是仙人的鬍鬚,另一個說是罴熊的毛。當時河邊住著一位仙人,這兩個小兒便請那仙人決斷。 

那仙人隨即取了一把米和一把胡麻子,含在口中嚼了,吐在掌上,說:「我掌中的像是孔雀屎。 」這仙人沒有回答他們的問題,人們都是知道的。世上的愚人也是這樣,說法的時候,隨便地談論其他種種毫不相關的事情,沒有以適切的道理回答所問,如那個仙人答非所問一樣,遭到人的嗤笑。浮泛散漫地虛說一通,都是這樣子的。

這種答非所問的情况,恰恰揭示了世間事的虛妄,爭拗也無益。後世禪宗公案中,亦常見答非所問的記錄。

上期的文章簡介了寒山,這篇就簡介一下拾得。寒山與拾得兩位禪行者常常被相提並論。的確,兩人在唐朝國清寺相識後,興味相投,互相扶持,朝夕共處,一起吟詩作對,留下不少警世詩詞。

拾得,唐代一位高僧,具體的生卒年份不詳,大約生活在公元七世紀末至八世紀初。據說一位在天台山國清寺名叫豐干的僧人化緣至赤城,路上遇見孩子啼哭。豐干將這孩子帶回國清寺,給他取名為「拾得」。豐干帶他到知庫僧靈熠處請他幫忙照顧拾得。

此後,沒有人來尋找拾得。拾得自此留在國清寺生活。拾得年紀稍長後,豐干讓他出家受戒。拾得受戒後,被派至大寮作務,長大後任職管理齋堂和香燈。

拾得如何與寒山相識?拾得每日飯後會將僧人吃剩的殘渣裝到竹筒裡,當時仍住於寒巖石洞的寒山會來取之食之。二人因此相遇,並且一見如故,成為知己。豐干見二人投契,便讓寒山住到國清寺。二人日間協助齋堂工作,閒時吟詩,後來更一起雲遊四方。

相傳拾得行為率性,脾氣古怪。他曾有一段時間負責在寺裡的田莊放牛,一時呼天叫地,一時歡天喜地,寺內僧眾看在眼裡,對他行徑不以為然。一次寺中的僧人聚眾聽法,拾得也把牛趕來到堂前,更笑言大眾都齊了。當時的首座僧人斥責他亂來,然拾得回應:「我不放牛了,這群牛多是此寺的僧人。」眾皆愕然之際,拾得呼喚著死去僧人的法號,牛各應聲而過。所有的人都驚呆了,知道拾得乃非凡之人,眾僧亦追悔過去所為,並感恩有此改過修善的因緣。

禪行者修持不拘一格,為了帶出禪機,往往行事大膽,出人意表。然而,奇怪的行徑背後,必定有其道理,不是譁眾取寵的胡言。拾得其中一首詩說:「岩中深處坐,說理及談玄。 共我不相見,對面似千山。」縱使坐在對面,他共我也如隔著千山不能相見。為甚麼呢?因為如果不明白當中玄妙之理,就等於不見啊!一旦領悟,便如寒山和拾得一樣互相投契了。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