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新春談四食觀與慧命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新春佳節,與友朋聚餐吃喝玩樂,樂也融融。歸家路上,遙望月影婆娑,想起了佛法中的「四食觀」。所謂:「衣食足而後知榮辱」。衣、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慧命又如何呢?慧命和生存在什麼關係?

維持生命及慧命的四食

第一,「段食」指日常生活的飲食。物質的食材是維持生理機能的主要來源。我們習慣多次進食,如早、午、晚餐,故稱「段食」。

段食直接營養肉體。佛教修行不在於物質性的肉體。但眾生具備健康的身體,對於修行亦有幫助。

筆者憶起曾經歷過四十日的禪修過程,法師多次叮囑禪眾宜定時進食,才有營養維持身心的能量、善思善渡禪期。我想:這亦是善度人生啊!

第二,觸食。眾生面對不同的情境及環境,自然生起不同的情緒。觸與五根有關。五根接觸五境,例如眼睛看到令人不開心的色塵,會引起煩惱。耳根、鼻根、舌根與身根也是一樣。

佛教早期的禪修者對於五境,不管該境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主張隔離和不接觸。到了禪宗,則主張與其隔離五境五塵、不如善加利用,讓五根處於平和狀態,以助修行。這就是觸食。例如眼根多觸及有正面影響的色塵(境),比如大自然、植物。耳根觸及悅耳的聲音,對生理、心理亦有幫助。

觸食,即是通過感官而生起的感受,合意的觸生起喜樂受,使情緒安和及心境舒暢。培養出樂觀的心情,不但令身體健康,也是學佛的助緣,生起歡喜心。

第三,思食。指意志、思念及願望。佛教主張放下生命的執著。但人總是有心念和希冀,也希望讓生命延續下去。常說:人如果沒有希望,則無動力生活下去。

從思食的角度言,如果人的心念、希望和意志能長期保持正念,對調身和修心都有幫助。

思食的來源包括各種知識,例如生活的知識、佛法的知識。

筆者由於職務關係,遇到不少個案,當事人身心痛苦,究其原因問題,多是出於思維偏差失誤。正念、希望和意志的「思食」也許有助他們面對困境。

第四,識食。識食牽涉到生死流轉,與第八識有關。佛法中的「識」可以說成是維持及延續生命、促成身心發展的能源及作用。眾生不斷生死輪迴,佛教認為歸因於執著。但如果能夠將執著轉化為願力,對生命本身不再執著,而是努力讓生命發光發熱,就即是發菩提願、菩提心,讓生命延續的過程中,依願力發揮最大的價值與功能。在行菩薩道時,以智慧作為修行的中心,在修行過程中,讓生命的功能顯現並且發揮得更好。從發心到願力,都可說是識食。

為了保持正念,增強心力,佛教教導的方法是持續修習禪定。禪定正是識食的重要方法!

持續祝福

四食觀是佛陀開示的生命道理。以現代語略來說:段食是身體直接的吸收;觸食是通過五根生起的身心愉悅;思食、識食是在正念中培植意志和願力。以四食調身和調心,可以發揮人身更大的功能和價值,提昇生命素質。願大家繼續共學共修。順祝大家甲辰身心健朗、法樂常在 !

分享: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99%b3%e6%83%a0%e8%8a%ac/" title="Posts by 陳惠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陳惠芬</a>

資深社工,哲學系碩士,讀書會及禪藝帶領人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