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知道吃飽了沒有,有那麼困難的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三個進食誤區

一個人不先感到饑渴,便享受不到飲食的樂趣。」——奧古斯丁

可能你會好奇追問:知道吃飽了沒有,有那麼困難的嗎?感覺腹部已吃飽便停止進食,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事。可惜在日常生活中,儘管肚子已經感到有點撐,還繼續進食的仍大有人在。為甚麼我們會失去了這種天賦能力呢?這種情況可以歸因於三個進食誤區

誤區一:你有責任清空你的盤子!

可能從童年開始,父母便要求你要吃完盤子裏最後一條菜和最後一粒米飯。否則,他們便罵你「無衣食」。我們長大成人也可能聽過這樣的宣傳:「浪費食物是不道德的!試想想非洲可憐的小孩子連食物也缺乏呢!」腹部明明感覺好撐,正想放下盤子時,腦海便出現這一類道德勒索言詞。為了避免往後的內疚感,唯有往早已撐得很的肚裏塞,直到把整個盤子吃得乾乾淨淨。 可有想過這些言論並不合符邏輯呢?非洲沒得吃的孩子,跟你完成這盤子的食物,壓根兒扯不上關係啊!造成飢荒的原因可以是非洲的政治、經濟、公共衛生等因素,跟地球另一端的你如何進食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至於童年父母對自己的訓示和期望,今天既已長大成人,是不是可以按自己的處境和實況,重新審視這些不合時宜的教導,為自己的健康做合情合理的選擇呢?

誤區二:食物好貴喲,吃過夠才不賠本!

到餐廳用自助餐,各式美食琳琅滿目,既然要付一定數額,常理是多拿貴價食品,就「贏」了「賺」了。這也是一種健康陷阱。經營餐廳的朋友私下告訴我,沒有老闆做蝕本生意的。自助餐之所以這樣便宜,因為早已經計算好成本了。「一分錢一分貨」,餐食廉價通常是因為貨源便宜。便宜的原料的食物安全、食品質素能否得到保障是一種需要細心思慮的事。除了自助餐之外,日常餐廳的套餐也同樣出現諸多陷阱。單點一碟飯,「只要」加少許金錢,便會免費贈送一杯飲料。香港人常掛口邊稱這樣是「好抵」(划算)。細心想想,這杯「好抵」的飲品真是你所需要的嗎?當你的肚子已經脹滿時,你可以放下這「好抵」的一杯飲料嗎?打個比方吧。想像有一天街上有人派一些小贈品給你,但你壓根兒用不上這些贈品。因為「好抵」,你被動地拿了一大堆,唯有把它們搬回家,煩惱著如何處理它們。跟用不著的贈品相同的是這些額外飲料是身體用不著、也不渴求的東西;不同的是,贈品可以扔到垃圾站,但額外的飲料就在半被動情境下倒進身體。飲料不會分別原因,它只會轉化成熱量,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消費銀碼的「好抵」,最終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


誤區三:反正我已破了戒!

不少陷入狂吃的人,是因為自己偶爾吃得過多,於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放任自己去狂吃早前避諱的食物。像戒煙癮的人,成功離開香煙一段時間,聚會遇到昔日好友,推推攘攘下吃了幾口香煙;心裏不旦不感到內疚之餘,「反正都破了戒,來吧盡情地吃過飽吧!」,於是開始一枝接一枝吸下去,讓自己完全破了功!上世紀七十年代華盛頓大學的學者艾倫・馬拉特提出「違反禁戒效應」現象。相對於那些認為犯錯只屬於偶然的成癮者,認定自己缺乏意志力的人較容易破戒。Jean Kristeller同樣觀察到偶爾偏離原有節食計劃的人,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認為偶爾多吃證明自己缺乏意志和自我控制能力,於是傾向放棄減重計劃。另一種情況,那些偶爾超出原先節食計劃的人,告訴自己:「這次我很想吃這個……也可能吃得太多了,我下次多留意就好了。」這群人不怪罪自己,也不會採用「我破了戒」去否定自己的自控能力。取而代之是肯定偶爾吃多了是人之常情,並不是甚麼彌天大罪,同時鼓勵自己下次可以留神一點就好了。

誤區就是不正確的資訊導致錯誤思維;錯誤思維引致不恰當行為;不恰當行產生不好的後果。值得留心的是腦袋裏的念頭,有時候是錯誤的響導!希望各位聆聽胃部腹部和身體的聲音。需要吃甚麼,要吃多少,是我們的本能。只要經過靜心,觀察自己內心和身體的聲音,就能找出健康大道!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