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虎年說虎:禪宗祖師跟我們談心和說境

章冰 

禪宗的《景德傳燈錄》載有一個故事。有一天,法融禪師引導他的師父道信禪師(即禪宗四祖)往他的禪修處。兩人在途中不料遇上一隻老虎。道信禪師顯得很害怕,法融禪師見師父有懼意,便對師父說:「猶有這個在。」指師父還有一顆驚懼的心。到了法融禪師的修行處,道信禪師在徒弟打坐的石頭上寫個「佛」字。法融禪師一看,便不敢坐下。道信禪師便以同一句話說:「猶有這個在。」(見《景德傳燈錄》卷四,《大正藏》五一.二二七頁上─中)

看到這裏,大家都可能意會到,道信禪師害怕老虎是裝出來的。至於法融禪師,他因為對佛的禮敬,就不敢坐在寫有「佛」字的石頭上。

聖嚴法師在他寫的《公案100》中分析說,看來師徒二人都在考驗對方,真正通不過考驗的是弟子法融禪師。道信禪師一副害怕的樣子,就讓法融禪師想到歷代的得道高僧在深山遇上毒蛇猛獸,不是都能相安無事嗎?自己的師父怎會如此怕虎。法融禪師覺得師父心中還有畏懼,因此未得究竟。然而,當道信禪師在打坐的石頭上寫了一個「佛」字,法融禪師就不敢坐下。這徒兒心中還有一個「佛」字呢!

  

聖嚴法師說,「佛」只是一個字、一個觀念而已。禪宗主張佛在心中,不在心外。然而一個「佛」字就把徒弟嚇得不敢坐下,法融禪師心中真是「猶有這個在」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被很多忌諱制肘,例如廣東人不喜歡近「死」讀音的「4」字,以至住宅大廈都沒有第四層、第十四層等。有人不喜烏鴉叫,認為不吉利。有些賭徒更不喜遇到出家人,以為會帶來衰運。這些都強烈顯示心中「猶有這個在」。

不少佛弟子、修行人都不免有忌諱的心、執著的心、把因果和業報道理拋諸腦後的心,自己還不察覺。

上述公案記載四祖道信禪師這樣說︰「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四祖指出,法門雖多,妙德當然恢宏,終歸是人的「心源」。戒定慧和神通變化都不離我們的心。四祖更指出,煩惱業障、一切因果,都有如夢幻。悟得了,便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

那麼,大多數修行人幾時才達到這境界?道信禪祖看來從來沒有設下答案,只有目標和勉勵。

然而,四祖亦有對弟子法融禪師說過:「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咀嚼文字,味祖師之意,四祖示下的可能就是:存一顆自在的心、無需刻意作觀行和澄心之舉,只要不起貪瞋,不懷愁慮,就是無礙和任意縱橫的生命。不作諸善,不作諸惡的意思,大概就是:既然無貪瞋,自然沒有諸惡,又何需刻意不作惡? 又既然任心自在,故亦無刻意為善。剩下來的,是隨緣行住坐臥,天天快樂無憂地活著。

法融禪師至此還未完全了悟,於是就問四祖道信禪師︰「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即謂既然說不許觀行,那麼種種遭遇的外境生起時,我們的心又怎樣對治呢?

四祖這樣回答︰「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四祖的意思就是,不論物質或人事的境和緣,都沒有好或醜。好醜、好壞其實都是從心而起。我們的心如果不妄行判斷,又哪裏會有凡夫的妄情?即沒有妄情,時刻和到處都是真心。任隨這種心自在運行,就不用故意去對治。這種任運的真心叫做「常住法身」,是不會隨境變遷的。

在最後這一段對話,四祖道信禪師為我們再次啟示本心自在之道,所強調的是心不起分別(例如好醜),就不會生起妄情、不被外境影響,終得常住法身。

老虎是猛獸,代表了強頑的外境。如果心中有罣礙,我們的本心便不能與佛相應,倒會成為「猶有這個在」的牽掛。

虎年將至,網上充斥著大量關於運程、宜忌和太歲等資訊。讀者看過道信和法融兩位禪師的公案,又有甚麼體會呢?

延伸閱讀

中國禪宗的演化歷史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