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覺知」沒有信仰的成分——正念禪修的新理論「餅乾模型」(十二)

(續上期)


這次講述實驗的數據是如何收集,所考慮的因素有哪些。數據來源分成三部份:第一、是組群的「分享和聆聽」,即實驗的最後環節。現場錄音由研究助理細心處理,分門別類,再進行統計分析;第二、是參加者填寫的「餅乾自我量表」,該內容將成為個別訪談內容之參考;第三、依據社科的分析理論,挑選訪談者的主要準則是:預計可以提供最豐富的數據之參加者[1]。綜合三者,出席率、分享環節的內容和填表的記錄,便可選出訪談的適當人選。實驗屬先導性,資源所限,只邀請五人參與訪談。保持客觀與中立,實驗引領者不會參與訪談,而由研究助理進行,令參加者更能自由表達正面和負面的想法。訪問形式主要是面對面,只有一位受訪者因時間關係,使用電話。助理筆錄過程中,預有不清楚的部分,仍然致電向受訪者簡短詢問,為求能最接近受訪者的原意。訪談設計與相關文件,可參閱附件。

組別數據

數據整理與分析開始。兩組合算的話,共四十人,共十八次,加上五位參加者合共五多小時的訪談,數據是非常龐大。能在短短的四個月全部處理完畢,實得力於研究助理的智慧與高效。以下首先呈現兩組在「分享與聆聽」環節的綜合意見。

圖表所見,傳統組和餅乾組的分享內容有同亦有異。先談傳統組,有40.63%的人表示感到舒適、放鬆,這應是依於整個實驗場地及流程設計,有足夠空間讓參加者舒展身心;只有12.50%表示腳痛,依筆者的多年教學經驗,這改變了過去傳統大部人都在分享腳痛的情況,不同坐墊和自由選擇坐姿,令參加者更順利練習正念。學習禪修變成捱腳痛,其實沒有必要,特別是對上班族、學生。其中,26.56%表示有所啟發,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參加者並沒有加以說明,即使再詢問也無法說出有何啟發。

餅乾組的情況頗有不同,因為有一個大腦框架,令他們可以具體地說明自己哪一區的問題、困難;同樣是說有所啟發,但可以描述何時啟發,啟發了甚麼,更直接地說出餅乾正念對自己生活的影響。例如:改善和麻煩同事之相處、學會如何應對逼迫又不時發放負情緒的上司等等。另外,調控功能,包括拆件、選區、平衡,亦有少部份參加者可以運用。

「分享與聆聽」環節的綜合意見
「分享與聆聽」環節的綜合意見

「覺知」沒有信仰的成分--五位受訪者

個別訪談有五位受訪者,來自不同界別,分別是護士、商界文職、學校輔導員、教局主任、私人助理,其中有資深的,也有新手。五人的出席率均有七成以上,兩位更是全程出席;每週都有練習覺知,四位都有練習行禪及坐禪,一位表示比較喜歡坐禪,所以只練這項覺知。宗教背景不是考慮之列,但訪談中卻發現有三位是基督教,一位是佛教徒,一位是沒有,也是頗有趣。筆者最想告訴讀者的是,正念也好,覺知也好,它本身是沒有信仰成份,誰都可以練習。

受訪者的背景及練習概覽
受訪者的背景及練習概覽

數據分析

進一數據分析部分,這牽涉受訪者的真實數據,分析包括閱讀、再閱讀、找出異同、歸類、再闡述、附加訪問等等。到底是使用類別分析,把五人視為一個整體,解讀出各類不同的感受與想法?還是運用個案分析,逐一消化五人對餅乾的反應,呈現每個人的分析結果?前者優勢在於整體,側重理的認知;後者重於個體的感觀之連貫性,給讀者感到多些人性的味道。既難取捨,就兩者均採用。

分析結果共有四個部份。首三者屬於整體性的分析:第一是傳統與餅乾的對比;第二是餅乾對各區的效用;第三是調控功能的成效;第四則屬個案分析:受訪者H的人生轉變。數據陳列方面,則依以下三個原則。

1. 由於數量龐大,相關的也同樣不少,筆者只能取部份精要內容;

2. 大部分均是口語對話,不是規範性的問與答,表達也不一定通順,有時要將幾段訪問容才能整合出一個想法,有時甚至跳題,數據呈現時或需重整次序,甚至必要時或增或減,增時會加上符號 “[ ]”,減之時則使用省略號 “……”。一切只為讀者可以更容易接觸到受訪者的觀感;

3. 由於部分受訪者講話慣於中英夾雜,也只好如實地記錄下來。
 

「平靜」是不足以解決問題--傳統與餅乾 

首先,是統與餅乾的對比。方便讀者理解,訪談數據已分門別類。

<餅乾提供了一個框架>

受訪者曾學習傳統的禪修,於是在訪談中便作出一些對比。受訪者L屬於新手,曾學習傳統方法一年,她表示餅乾模型提供了一個框架,把所學習的,都可以按主題而放入各區中;對心傳統的方法,便有連貫性。受訪者C比較多禪修經驗,十年前已接觸禪修,更有參加傳統連續十天的密集禪修。他和受訪者L有類同想法,視餅乾是一個整體框架,分拆的各區,可以幫助他觀察自己的身體、情感、思維、意志。
 

– [以前] 有topic固然是好,⋯⋯ 每一個topic的[有]得著,但每一個topic也不是很連貫。有Biscuit Model,在一個框架上,就好像可以掛一些東西上去。  

– 它給予了框架,讓我們做分拆,因為平時我們看事物[只]是看整體的,現在則給予了一個框架,讓我們看身心狀態,那是一個幫助。
 

<全面檢視自己>

– 我想Biscuit model配合禪修,整套方法是很完整的,因為禪修始終只是一種方法、一種工具,可以幫我們冷靜。但冷靜、或是平靜了自己後,又可以怎樣更了解自己呢?平靜了又如何呢?那Biscuit Model就可以用到了。

– Biscuit Model是一套很全面的model。因為不單是情緒、思想等五方面的事,可以令你全面evaluate自己,也可以用這五方面了解自己更多。
 

<沒有宗教背景>

受訪者M有五年的佛學底子,學習禪修已有若干小時,曾到國外參加連續五天的傳統禪修[2]。她承認傳統禪修是可以讓自己靜下來,但靜下來之後又如何呢?卻沒有答案;雖然帶領的法師有講解,但皆以佛經為中心,她表示無法理解全部內容,即使明白,也只是明白佛經的內容,而未必與生活有關,自然難以應用在生活上。這正是筆者之前提及的「依生活講解佛經與講解生活」之差別。

對比之下,她表示餅乾就是一套全面的框架,它所包含的五區,可以使用檢視自己,對自己能有進一步的認識,可以馬上應用。她更提出,餅乾是沒有宗教信仰成分,可以用在任何人身上。受訪者M的這番話,與筆者在自序中略有所感之言是同出一徹。
 

–  [別處的] 法師的開示會很集中於佛法上,例如講解四聖諦、苦、菩薩要做甚麼、比較是佛經說的事情。⋯⋯法師也會將一些道理變得日常化,但很明顯感受到是佛法,從佛經說出來的內容。而在這裡,Biscuit Model第一是沒有宗教背景,亦可應用於任何人身上。即是在⋯⋯禪七時,有些佛經是不明白的,像我不認識佛經,可能是完全不理解的。但這裏聽Biscuit Model可以聽完馬上用在自己身上,而且是很個人的。
 

所以,受訪者表示餅乾模型提供一個具體的框架,可在實際生活用作觀察、認識自己的方法,而且不限何人,皆可使用。

(待續)


[1] Bernard, H. R. (1994). Boyatzis, R. E. (1998).
 

[2] KY check w Meiling.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