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琉璃工房創辦人楊惠姍獲頒「第十三屆華人榜·終身成就獎」,其作品充滿了她對佛法的體悟⋯⋯

(圖:中國新聞網)

2024年11月,琉璃工房、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創辦人、藝術家楊惠姍在澳門獲頒「第十三屆華人榜·終身成就獎」,以表彰她在琉璃藝​​術創作方面的貢獻。 在她的琉璃創作生涯中,經歷了三十多年的佛教題材創作。

楊惠姍是台灣七十代家喻戶曉的演員,以電影「小逃犯」和「我這樣過了一生」,連續兩年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1987年離開電影界後,她投身中國現代琉璃藝術,與導演張毅共同創立「琉璃工房」,專心研究「琉璃脫蠟鑄造法」。

因緣牽引  接觸佛教藝術

楊惠姍曾說,走過大半人生路後,越來越相信「因緣」──她從影十二年間,共拍過124部電影,從投入一無所知的電影,到一無所知的琉璃創作,兩者看似毫無關聯;但其實她是因為在一部電影中,導演借用許多琉璃藝術作品,進而認識了琉璃。又因為琉璃認識了佛教,因為琉璃是七寶之一,因緣不斷牽引著她往前走。

1987年,她首次參觀敦煌石窟第三窟,只停留了五分鐘,卻影響了她的一生──在壁畫前,楊惠姍被莊嚴的觀音像所震撼。好想到,由於風蝕等因素,壁畫有一天可能會消失不見,於是生起一個想法:要透過琉璃或其他材質,傳遞觀音的美好與慈悲。後來她更全心投入復興失傳千年的「脫蠟鑄造」琉璃技法。[1]

突破佛教藝術傳統的具象化表達

為何選擇琉璃為材質呢?楊惠姍分享:「1998年,我開始實驗將寫實的佛教具象澆鑄在透明的琉璃之中,並驚訝發現,琉璃作品居然能呈現一種酷似畢卡索抽象畫那般有趣的狀態。層層疊加又似有若無的佛教具象,就像人生的諸多面相,而琉璃提供的詮釋空間,則創造出了一種『看得見的空』,甚至在澆鑄過程中形成的氣泡,都像極了生命呼吸時的自然狀態,像極了無法掌握的種種。實驗的成功讓我找到了一種藝術語言來詮釋佛教。」

(圖:LIULI 琉璃工房Facebook)

楊惠姍也認為,琉璃的穿透、流動,能夠表達「留白」的中國美學;而佛教所倡導的無我、慈悲、包容、寬厚,都能夠透過琉璃材質而展現。

2011年,楊惠姍在台灣佛陀紀念館普陀洛伽山室內圓滿完成一尊近四米高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聖像,將敦煌第三窟的千手觀音壁畫立體呈現於世,弘揚慈悲智慧的觀音信仰。

她記得有一次,一位德國記者來藝廊做採訪,把楊惠姍所有作品都觀看了一遍後,竟然抑制不住地抽泣與流淚。楊惠姍認為,外國觀眾在觀賞作品後,能產生如此強烈的情感回饋,讓人既意外又很受觸動,「我覺得一定是觸動到內心深處的情感,才讓她有這樣的反應。」[2]

楊惠姍不斷地嘗試琉璃材質的各種可能性,探索琉璃和光線互動的關係,其作品充滿了她對佛教的體悟,既反映了「重重無盡」的因果關聯,也述說她如何珍惜、善用每個因緣,開創出獨特的藝術領域。


延伸閱讀:
守心、煉心、發廣大心:專訪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楊惠姍


[1] 《人間通訊社》〈琉璃工房欣賞絲路光華 楊惠姍創作觀音像的今生大願〉

[2] 《中國新聞網》〈東西問丨楊惠姍:溢彩琉璃如何共詠東西方藝林?〉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