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陀出家的故事:悉達多太子出生、修行在人間

(圖:Pixabay)

農曆二月初八(今年合陽曆3月17日)是佛陀出家紀念日,我們整理了這篇短文,以紀念這個殊勝的日子。

出生、修行在人間

遠在2,600多年以前,佛陀出家前,是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名為悉達多。據說曾有仙人預言,太子若是在家,會是一位賢明的君主,如果出家修行,則會成為大徹大悟的覺者,教化無數眾生。

太子自幼就用心學習,不久便精通各種技藝,不論天文、地理、算術、射箭、騎馬等,都有過人的表現。

父親淨飯王以為,只要讓太子享受豪華舒適的生活,他便不會產生出家的念頭。淨飯王於是建築三時宮殿,以備太子在寒、暑、温不同的季節居住。宮中滿是瑰麗堂皇的亭台樓閣,歌舞不絕。

然而有一天,太子在出遊的路上,接二連三地看到人生痛苦的景象:白髮曲背、行動吃力的老人,面容憔悴、痛苦地呻吟的病人,還有哭泣聲不絕的送葬隊伍。

當時社會階級懸殊,世界到處都是戰爭,老病死的痛苦⋯⋯如何才能解決這些問題?世間的欲樂,怎樣也填充不了太子空虛的心。終於,他還是生起出家學道的悲心。

有一天,太子請求父王准許他出家。但淨飯王把振興國家的希望,完全寄託在兒子的身上,自然無法答允。為了讓太子回心轉意,淨飯王加添宮女的數目,著她們日夜陪伴太子。然而,太子對於頹廢的奢華生活,只覺越來越厭倦。

有一天夜裏,在月色朦朧中,太子領著馬伕車匿,私自出城,走上尋求真理的大道。

六年的雲遊參訪,六年的雪山苦行,甚至每日苦行,只吃一麻一麥,太子都不能開悟。原來,過度的苦(苦行)和過度的樂(奢華的生活),都不是修行的正道。

三十五歲那年,他接受牧羊女難陀波羅的供養後,就到伽耶山菩提樹下閉目靜思,經二十一日,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為無上正等正覺。

他領悟到,世間一切(包括宇宙萬物,以及個人的身心展現)的生成與消失,都有其因緣條件;煩惱源自於對事物的錯誤認知與執取,當執取對象消失、壞死時,苦惱便隨之而生,如此重覆不斷,使生死不斷輪迴。

佛陀悟道後,四處開示苦、集、滅、道四聖諦,普度眾生,直至八十歲示現涅槃。住世說法四十五年間,受佛法所感者不計其數。

出家:出煩惱生死之家

有些人認為,出家以後,從此再也沒有機會奉養父母了。聖嚴法師開示,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出家是割愛辭親,並不是拋棄父母:「出家是離開了一個家族之家,而進入一個將一切眾生視為眷屬的法界之家,但仍然必須以今生的父母為主要度脫的對象。」

因此,佛陀也規定:出家後若父母無人撫養,雖沿門托缽,也得奉養父母;而且在家時如果不孝順父母,也不得出家。

出家的意義,在於出生死煩惱的家,並發願度所有的眾生,跟一切眾生結緣,奉獻全部的生命和時間來服務人群社會。

綜觀佛陀的一生,在平淡中,卻有不朽的精神生命,是眾生的慈父良師,世人的學習楷模。


延伸閱讀:
少年時代的佛陀:生活和學習、氣質與思惟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