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當年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後,有一位僧人開設兒童收容所,照顧流離失所的孤兒⋯⋯

今年是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事件78周年。《朝日新聞》最近回顧事年的影響,匯集罹難者家人的採訪、倖存者的回憶錄、廣島市的歷史記錄等資料,並在早稻田大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石川浩(Hiroshi Ishikawa)的幫助下,用人工智能技術,將部分圖片檔案著色,以還原當時的情景。

據該報資料,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在兩地原子彈的轟炸下,數千兒童成為孤兒。這是人類歷史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器。

當時,有位五十一歲的僧人撫養這些孩子,像照顧自己的孩兒一樣。他叫山下義信(Gishin Yamashita),廣島原子彈投下之後,他十三歲的兒子去世了。在燒焦的田野裏,他看到的是一群流離失所、失去依怙的孤兒。

「當務之急是『給他們一個家』。」山下義信直接向縣長說出自己的想法,並向政府租地。他賣掉了父親的房子來籌集資金,開設看護機構「廣島戰災兒育成所」,又大力推行立法改革,改善社會福利,並促進《原爆醫療法》的起草等。

山下義信首先接收了約八十個失去家人的小學生,他們有的脫髮、持續腹瀉,有的因為想念父母而止不住哭泣。山下義信細心地照顧他們。

一天,有位十歲的男孩對他說:「我想見媽媽。」他抬頭看著天空,開始哭泣。他的爸爸是木匠,早年因病去世;母親是理髮師,在原子彈爆炸中喪生了,遺骸一直找不到。

「怎樣才能見到媽媽?」他問。山下義信沉默了。男孩繼續問:「如果我出家了,能見到媽媽嗎?」山下義信按捺不住,答道:「可以。」

當時,男孩與四位孤兒一同在京都一所佛寺出家。男孩刻苦學習,考入了京都的大學。大學三年級時,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很高興地意識到,我本應為父母而祈禱,卻變成了為所有眾生的幸福而祈禱。」

1985年7月下旬,即原子彈爆炸四十週年紀念日,他前往廣島和平紀念公園,擔任追悼會的主祭──那裏埋藏著約70,000人的遺骸。雖然父母的遺骸不在此,但他說:「我覺得我終於見到了父親和母親了。」

如今,經歷原子彈爆炸的廣島市,突破「70年內不會有生命生存下來」的科學預測,重建成世界和平推動者的形象。在多位民眾的迎請下,廣島大佛像也於去年回到廣島市,悼念罹難者,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中,繼續守護眾生。


延伸閱讀:
日本佛教的神道意識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