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專集
「淨墨文化」的創辦人李淨老師以「以墨淨心、借筆尋月」為宗旨,多年來透過舉辦展覽、出版和寫生等活動,推廣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助都市人淨化心靈。
2017-02-06
今年八月,佛曲音樂家黃慧音在吉隆坡國家劇院生平首次演唱,以真善美的智慧歌聲,傳遞喜悅安詳的不可思議力量。佛門網特設這個圖片專集,讓錯過了「淨世慧音」的讀者,安坐家中也能感受她的智慧之音。
2015-09-22
《華嚴經2.0心如工畫師》(2008) 進念‧二十面體 2007年原創「多媒體生命劇場」首個劇目《華嚴經》,首次把佛教經典,結合多媒體表演元素,搬上舞台,從而帶領觀眾思考生命的意義。劇場演出以佛學經典《華嚴經》的中心思想作為創作基礎,並吸納了「華嚴法會」及唱誦「華嚴字母」的形式,以「光」作為媒介,結合舞台裝置、影像設計、音樂、舞蹈等當代多媒體表演藝術元素,在劇場裡展現「佛界」的意象及探索《華嚴經》中佛偈的義理,引領觀眾親身體驗「一切唯心造」的境界,透過演出,讓觀眾從佛學角度觀看當代物質文明與精神生活狀態。以著名的禪師、詩人、學者及和平主義者一行禪師的文本為基礎,釋衍空法師擔任《華嚴經》演出的創作顧問及文本創作,釋僧徹法師當「華嚴字母唱誦」部分的創作顧問,並特別邀請十位法師台上現場唱誦華嚴經文。繼2007年首演及2008年香港、台北重演《華嚴經2.0心如工畫師》,進念.二十面體於2013年載譽上演《華嚴經3.0普賢行願品》,新版從《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出發,在演出和音樂上作出新編排,讓觀眾在劇場空間感受以光和聲音構成的「華嚴世界」。(圖片提供︰進念.二十面體)
2013-10-16
來自台灣的中國佛教音樂研究者及演奏家、音聲研究中心主任賴一誠老師,副主任田運富博士,在2013年5月18日於香港弘法精舍主持了一場名為「佛教音樂的發展與中國音樂律呂簡介」的講座,並即場示範「尺八音聲與梵唄供養」(唱持:田運富;吹奏:賴一誠),曲目包括《心月》、《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及《觀世音菩薩心咒》。活動圓滿後,參加者依然踴躍發問和熱衷交流,意猶未盡。音聲研究中心於2010年在台灣台北市成立,由賴一誠老師與田運富博士共同主持,主要致力於五大方向的研究:一、音聲理論基礎與聲明學研究;二、音聲唱誦與古樂器演奏研究;三、音聲治療研究;四、佛教經典與禪法中有關音聲記載的研究:五、佛教音樂與梵唄音樂的教育及推廣。該中心的音聲供養及演出活動有:第12屆國際善女人會議(2010,泰國)、世界居士佛教論壇(2012,西班牙)、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會議(2012)、京都尺八音樂節(2012,京都明暗寺)、中國蘇州國際音樂考古年會(2012)及中國瀋陽箜篌音樂節(2013)等。圖、文:佛門網
2013-09-25
Calligraphic MeditationThe Mindful Art of Thich Nhat Hanh(Opening Ceremony) 墨觀禪書一行禪師的靜觀藝術 「墨觀禪書:一行禪師的靜觀藝術」書法展覽昨於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行開幕禮,展出一行禪師的英文書法,包括個人詩作、手稿和書刊封面,以反映佛教禪學的人生哲理,開幕禮上有僧人以大提琴、小提琴及結他等演奏佛教詩歌。 開幕禮: 2 Nov 2010 地點: University Museum & Art Galler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0-11-03
馬來西亞知名音樂家歐陽瑤芝應弘法精舍邀請,與她的藝術家好友們,包括聲樂家洪美楓,書法家王雅,舞蹈員劉佩靜、沈詩芳、莊耿祝,二胡演奏家林韋忪及編舞家楊淑棻,專程來香港演出佛法音樂會《行願無窮》。這是繼2009年10月的《法音悠揚 生命飛躍》後,馬來西亞朋友與弘法精舍再一次攜手合作為香港人呈獻佛法音樂會。與去年同樣,很榮幸邀得達摩灑甘露長老於音樂會上作佛法開示,香港文化人梁文道先生再度擔任司儀,而這次還有來自本港的客席嘉賓胡曼音小姐清唱《二十一度母禮贊》,令音樂會面貌更為多樣化。音樂會在10月11日晚於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圓滿舉行,觀眾近千人,反應非常熱烈。
2010-10-18
國家森林公園,千佛崖風景區坐落 于北京市平穀區黃松峪鄉境內,景區面積6平方公里,旅遊路線往返4000余米,這裡自然環境優美,人文景觀獨特,生態環境優雅。
2010-04-14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及香港大學 美術博物館聯合舉辦「尋找一棵菩提樹:奚淞繪畫」展覽,這是台灣畫家奚淞的作品首次在港展出。 奚淞於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出生,曾赴法國巴黎美 術學院進修,返台後擔任編輯。一九八零年因母親病重,促使他探索佛學,並開始創作白描觀音,以求心靈慰藉。母親離世後,奚淞仍繼續寫畫,並對佛學領悟更 深。 奚淞受到佛經的啟發,開始繪畫一系列的佛傳油畫,以照相寫實的風格,表現出佛陀在和煦陽光下,於森林中的各式活動。 這次 展覽獲余志明、何鴻毅家族基金及趨勢教育基金會贊助,展出約七十幅作品,包括佛傳油畫、白描觀音、水彩畫、靜物畫,以及木版畫,均以佛教事蹟和思想為題 材。 展期由三月二十四日至五月九日。
2010-04-05
4月14日,傣族園民間藝人在用曬干的貝葉鐫刻傣族文字。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許多佛寺裡都保存著大量刻寫在樹葉上的佛經,人們稱之為傣族貝葉經。傣族貝葉經是采用熱帶植物貝葉棕樹的葉子,經過剪齊、水漚或烘蒸後裝訂成冊,鐫刻文字制作而成。其做工精細,規格統一,不怕受潮、不易磨損,字跡經久不變。據文獻記載,貝葉經最早起源於印度,公元7世紀前後傳入斯裡蘭卡,再經緬甸、泰國傳入中國雲南省西南邊疆傣族聚居地區。據介紹,傣族地區用貝葉記錄的經書有近9萬部,傣文貝葉經除了記載佛教經典外,還囊括了傣族的天文歷法、社會歷史、哲學、法律、醫藥、科技等諸多方面內容。
2009-12-18
這是一雙慧眼對佛教文化的張望,是作者張望傾情9年的成果:《佛澤》,淡黃色的封面,書名下,一個圓形鏡頭聚焦著一個正俯伏在地虔誠朝拜的僧人。 打開《佛澤》,是一篇篇深入佛門的傳奇歷程;100余幅佛教題材的攝影作品,一張張都來歷不凡。 張望作品集《佛澤》 這些照片曾獲得一次次大獎,包括中國攝影個人最高成就獎——中國攝影金像獎,世界藝術類攝影最高獎——奧地利國際攝影藝術展專題組冠軍獎。媒體稱張望是“中國佛教題材攝影作品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攝影家”。 日本著名攝影家高橋亞彌子稱:“張望先生的作品給人一種空間、距離、對比感,因為他站得很高。” 世界權威攝影雜志《德國攝影》、《PHO-TO》、奧地利《皇冠》以及國內的《人民畫報》、《中國攝影》、《中國攝影報》等都曾辟出大塊版面,對他的藝術創作進行介紹。
200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