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淨土法門怎樣看「凡夫」和「菩薩」?(下)

佛力救度的淨土法門定必是以「凡夫為本,不干聖也」

上文從廣、狹兩義談凡夫和菩薩,就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而言,在因地的九界眾生都是「凡夫」。就極樂聖眾而言,住不退轉的八地菩薩以下眾生,未斷「變易生死」者皆是「凡夫」。就自利聲聞而言,阿羅漢以下的六道輪迴眾生,未斷「分段生死」者皆是「凡夫」。

善導大師云:「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當知佛力救度的淨土法門定必是以「凡夫為本,不干聖也」。「溺水之人」者,即常沒常流轉生死苦海的底下凡夫;「岸上之者」,即入聖流的外凡夫、內凡夫等。

人將快沒頂,必先拯救,此乃人之常情,何况下品下生的罪惡凡夫,危在旦夕,急須待救!《觀經》言「九品皆凡」,包插有佛法善根,功德迴願者,也有世俗善根,無功德迴願者,或兩種善根俱無,或無福德迴願者等,釋尊在《觀經》教他們怎樣得生彌陀淨土,永離生死之苦海,常住涅槃之樂邦。

《觀經》修觀想只是「外凡夫」或「內凡夫」,別異於「底下凡夫」

因韋提希提請,釋尊在《觀經》先向定善之機說十三觀行之法,但告知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可知能修觀的淨土行者起碼是得天眼通的「聲聞」 – 三果阿那含,或是五信位的「菩薩」矣!

但依淨土法門來看,修觀想的淨土行者只是「外凡夫」,別異於「底下凡夫」。釋尊曾說六道凡夫心多濁亂,神識飛颺,不能制心一處,觀就難成。故釋尊自開三福,告韋提希:修散善者,一心迴願,亦可得生。

釋尊從第一日觀、第二水觀,說至第三地觀,讓自力修觀想者得知:只要他們能「粗見極樂世界」,即可「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出離六道,不在「底下凡夫」之列,位次「外凡夫」。

釋尊說到第九真身觀,是自力修觀想的淨土行者得見佛法界身,達至最高境界 – 觀佛三昧。就大乘佛教而言,他們應是「破無明,證法身」的「登地菩薩」;但依淨土法門來看,他們應是「內凡夫」。

善導大師如何解讀《觀經》的「散善之機,九品皆凡」?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三輩觀」,行者皆是散善之機,修淨業三福,願求往生者,上輩是「遇大 (乘)凡夫」,中輩是「遇小 (乘)凡夫」,下輩是「遇惡凡夫」。這個「遇」字,可圈可點,說明學佛真是講緣份。

善導大師指出九品凡夫的根性和行法,如下:

上品上生者,能受持三福之「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即是「修學大乘上善凡夫人」。

上品中生者,雖不能受持讀誦方等經典、但能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又能深信因果,不謗大乘;還有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即是「大乘次善凡夫人」。

上品下生者,雖不能受持讀誦方等經典、不能善解義趣,但能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也有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即是「大乘下善凡夫人」。

可知上輩生者皆具佛法善根,得遇大乘佛法,能發菩提心,堪受善法,有功德迴向,願求往生;若依大乘佛教,他們應是入信位的「初發心菩薩」,但若依淨土法門,他們仍是「外凡夫」,只要一心迴願,當可得生。

上、中輩生者前五品,皆具善根,功德迴向,只要一心迴願,應可往生

中輩生者又如何呢?中品上生者,是能受持三福之戒福,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的行者;以此善根,功德迴向,願求往生於西方極樂世界;他們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人」。

至於中品中生者,行者只能一日一夜持八戒齋,或能一日一夜持沙彌戒,或能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行住坐卧,威儀無缺,並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善導大師稱他們是「小乘下善凡夫人」,實非等閒之輩!

中品下生者,他們有世俗善根,自行孝養父母,行世仁慈,雖平生之時,不具佛法善根,但在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即是「世善上福凡夫人」。

可知中輩的上品、中品生者,皆具佛法善根,得遇小乘佛法,堪受善法,總算有善根功德迴向,願求往生;若依小乘佛教,他們都是受戒弟子如聲聞,但若依淨土法門,他們仍是「底下凡夫」,但只要一心迴願,亦可往生。

以《觀經》的三輩觀作為法鏡,決定深信自己是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人

下品上生者,他們有佛法善根,遇上大乘方等經典,雖不誹謗,但不解意趣,枉論受持,更無功德,如此愚人,多造惡法,更糟的是竟不自知,以佛陀的四眾弟子自居,無有慚愧,即是「造十惡輕罪凡夫人」。

下品中生者,他們有佛法善根,遇上小乘,曾受五戒、八戒,及具足戒,但毀戒、犯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更糟的是竟不自知,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即是「破戒次罪凡夫人」。

下品下生者,他們沒有佛法和世俗善根,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即是「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人」。這一類的眾生的數量可說是不可思議!若以宿業來計,現今未出六道輪迴的娑婆眾生,不論道俗,比比皆是!

淨土行人必須決定深信自己在淨土法門的角色,是做一個被救度的眾生而不是做一個能救度的菩薩!《觀經》的三輩觀好像一張清單,或作為「法鏡」,讓我們審視自己是屬於九品中那一品根性的機眾,從而知道可以什麼相應的方法得生淨土。

作為一個流轉生死的我,認定是下輩的遇惡凡夫。若欲今生永離輪迴之苦,常住涅槃之樂,我不知道除了念佛一法,還有什麼法可得做而成就;除了淨土一門,還有什麼門可得入而解脫!南無阿彌陀佛!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