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觀經》中品下生文的啓示 (下)

《觀經》中品下生文告訴我們:一個自行孝養的世俗凡夫,臨終遇善,為其廣說彌陀名號及極樂世界,即時信心歡喜,亦可蒙彌陀來迎,接引往生,極樂報土!難道往生淨土就是這麼簡單容易的一回事?

按照佛教的因果說法,縱使佛弟子行五戒十善,只不過可做人生天,為甚麼一個世俗孝順子女如此這般,就可以得入佛土?究竟甚麼因緣、甚麼力量,致使中品下生者得生彌陀淨土呢?

得生之力在於彌陀以名號救度眾生的本願

此品眾生不聞佛法,沒有受戒習定,毫無功德可言。及至命終時,來不及皈依三寶,也沒有法師或佛友前來助念。顯然地,此品之人只憑佛力、全仗阿彌陀佛「以名號救度眾生」的本願力而得生淨土!

(圖:網上圖片)

何以見得?如《無量壽經》卷下的第十八願成就文所言:「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就是這麼簡單、容易的一回事,顯彰了阿彌陀佛的願力弘深,致使不斷煩惱的凡夫得生無為涅樂的報土!

重溫法藏比丘(阿彌陀佛前身)的第十八願願文,如下:「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阿彌陀佛將自己成佛 (不取正覺) 與念佛者往生 (若不生者) ,綑綁在一起,連成一體。換言之,阿彌陀佛已經成就了一種力量,使任何一個眾生,只要隨時隨地念佛求生淨土者,都能得生,而且必至滅度(成佛) !難怪釋尊形容此願為「超世願」。


「臨終」遇善的宿世因緣

或許有人說:臨終遇善是大因緣,必有宿世善緣;又此人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必是善根深厚!此語一點沒有錯,只有善根深厚者才能聞即歡喜,如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釋「地觀」文時,云:此《經》(《清淨覺經》)又云 :「若人聞說淨土法門,聞即悲喜交流,身毛為豎者,當知此人,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歡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所謂「修習此法」者,即宿世曾習此淨土法門,念過佛號,只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的彌陀名號,才是多善根福德,致使十方眾生在今生重聞此淨土法門時,即生歡喜。可知一切凡夫得生極樂報土的力量,由始至終都在於彌陀名號!精確一點而言,是阿彌陀佛以名號救度眾生的本願力!

同時,此經文給我們的啓示:不要輕視一些聞即生信、只懂念佛求生的人,或不要妄下斷言對他們說:你們不懂佛法、沒有修行,而否定他們得生淨土的可能性。一聞即信、一心專念佛名求生淨土者,皆是宿世善根深厚的高人,人中芬陀利華啊!

又此經文給我們的另一啓示:淨土法門可以不假任何自修持力,所謂「三福迴向,求願往生」並不是重點,關鍵唯在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一個不受釋迦善法的世俗凡夫,亦可蒙佛來迎,接引往生,凸顯了彌陀的救度法門(乘佛願力的「弘」願)不一定與釋迦的教化法門(迴願求生的「要」門)扯上關係。

換言之,就淨土法門而言,「弘願」不一定是「要門」的延展。彌陀弘願的救度,接引眾生到淨土,本身自是一個獨立的解脫法門。可知要、弘可以是兩門,不一定合作一門。

純粹的淨土法門,依阿彌陀佛的本願力而立,阿彌陀佛平等地救度十方眾生,不問罪福多少,不問時節久近,不問時處諸緣!因此,任何眾生只要隨順彌陀本願而稱其名,必然百分之百得入彌陀報土!

總括來說,《觀經》中品下生文中,表面上沒有提及甚麼定善、散善,乃至念佛等修持,但實際上顯障了「專念名號得生」的隱義,如善導大師云:又此《(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若非善導大師註疏釋經,我等凡夫又怎能得知釋尊宣說此經背後的密意!


遇惡凡夫也曾是遇大、遇小凡夫嗎?

《觀經》中品下生文接下來,還有下輩生文。承上啓下,上輩、中輩生者分別是「遇大(乘)凡夫」、「遇小(乘)凡夫」,即修三福而以功德迴願的受法佛弟子;及至中品下生是一個善男子──世俗自行孝養,未聞佛法的凡夫。

順文勢猜想,下輩生者應是「遇惡凡夫」,理應是一個連自行孝養都做不到,更不會是得聞佛法的遇大、遇小凡夫罷!但是,若我們細看《觀經》下品上生、下品中生文時,發覺原來他們分別曾是遇大乘、小乘佛法的弟子。為何他們會忽然變了下輩生的遇惡凡夫呢?難道他們的根機,就連一個世俗自行孝養,未聞佛法的凡夫都不如?

要解開這個謎,若不依善導大師對淨土法門的判釋──釋迦世尊教化的「淨土要門」,和彌陀世尊別意的「淨土弘願」,恐難得到圓滿的答案。中品下生文不但使我們清晰地知道兩位世尊,救度眾生成佛的不同角色和所採取不同方法,而且為釋尊開示《觀經》下輩生文的深義──認清佛滅後一切生死凡夫之機,響起了前奏。

當今世代,值遇佛法、得聞佛法的人多得是,卻弄不清楚自己是受法的遇大、遇小凡夫,還是造惡的遇惡凡夫!且看下回分解。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