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皈依三寶,成為佛教大家庭中的一員──記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梁植偉中學三十五週年校慶皈依大典暨佛教講座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梁植偉中學於今年11月10日,舉行三十五週年校慶皈依大典暨佛教講座。在這個殊勝的大日子,校方邀請到香海正覺蓮社社長、香港觀宗寺住持宏明大和尚主持皈依儀式,更為一眾參與皈依的學生及家長舉行佛教講座。

香海正覺蓮社社長、香港觀宗寺住持宏明大和尚

皈依三寶,活出真我

皈依儀式正式開始前,果毅法師先帶領學生排演,這是為了確保學生屆時能如法如儀皈依。大典正式開始,領旗手走在前頭,男女學生代表迎請法師進場。進場後大眾在果毅法師的引領下唱「爐香讚」,然後皈依師、證明師及眾法師陞座。宏明大和尚此時念一句,大眾跟隨念一句,發心跪拜懺悔,準備為皈依做準備。大和尚提到,正式的皈依儀式會比現在的長,但考慮到學生既要問訊,又要跪拜,他決定精簡一點,但又使之不失莊嚴和尊重。三百多位學生及家長齊聲讀出皈依文及發四弘誓願,場面教人懾心。

皈依儀式正式開始前,果毅法師先帶領學生排演
皈依大典開始前,先由師生代表向宏明大和尚請師。
三百多位學生及家長齊聲讀出皈依文及發四弘誓願,場面教人懾心。
宏明大和尚提到,正式的皈依儀式會比更長一點,但考慮到學生的情況,他決定精簡一點,但又使之不失莊嚴和尊重。

皈依已畢,宏明大和尚以「佛學與學佛」為講座主題。法師首先指出,在當今多元文化的社會中,每個人都需要信仰,而皈依三寶,意義重大。法師表示:「大家參加今天的皈依儀式,是標誌著你以佛教作為你的宗教信仰。從今天起,你就是佛教大家庭中的一員。這是相當有智慧的決定。」

回歸主題,法師指這是個大題目,無論是佛學還是學佛,都離不開佛教。可惜一般人對佛教的印象非常偏面,因此提議從五個角度,全面地認識佛教。

(一)宗教性:佛教有教主、教義、教團、教規,還有宗教體驗。「教主是釋迦牟尼佛;教義有佛法,包括三藏十二部;教團就是僧團,包括出家人及在家人;教規,包括佛教的戒律及規矩;還有個人的宗教體驗。」

(二)教育性:佛陀所說的每句話,對眾人都有教化作用。

(三)藝術性:佛教的音樂、繪畫、雕塑等。

(四)文學性:佛經中,有很多美好的詞句,都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例如「世界」、「不動聲色」等。

(五)神秘性:各人修行不同,體驗亦各異,但都涉及神秘性。

宏明大和尚鼓勵學生,應以佛教為榮。「成為佛教徒是很光榮的事。佛教成立至今二千多年,帶給人類文化、精神,影響深遠。」更指出佛教是愛好和平的宗教,提倡非暴力及包容。在佛教史上,從未發生過戰爭。所以佛法,是非常值得珍惜的。而佛學與佛法,兩者關係密切。

佛法包含了佛學,以實踐為主;而佛學是關於佛法的學問,以知識為主,雙方缺一不可。學生應以佛法的三個觀點來指導人生,這就是佛教的世界觀,即是因緣和合;人生觀,自利利他的精神;最後是佛教的價值觀。

關於佛教的價值觀,宏明大和尚指出有三種元素:第一是人間性。佛陀是真實存在的,生活過的,所以是人間佛教,是活生生的。大和尚引用太虛大師的名句:「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佛陀有完美的人格,我們要以佛陀為榜樣,成佛前,先學做人。第二是利他性。利益眾生,服務大眾。第三是普世性。佛法是劃時代的,所以能流傳二千多年,是人類永恆的精神寶庫。

以上三點,都源於佛教的基本思想:緣起及因果。這是佛教獨有的觀念,有一句說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候一到,必定要報」正說明這個道理。

宏明大和尚更提出「戒、定、慧」的重要性:「戒,是止惡;定,是止妄;慧,是止迷。」學佛就是要從各方面落實「戒、定、慧」三學。

最後,法師特別強調,每個人要有感恩之心。報父母恩、國土恩(國家及土地)、三寶恩(佛、法、僧)及眾生恩,知恩報恩。希望各同學能從佛教中找到真實的自己,活出真我。

今次校慶及皈依法會可以順利完成,黃秀儀校長及何志賢老師都非常感恩。

皈依傳統,承先啟後

今次校慶及皈依法會可以順利完成,黃秀儀校長及何志賢老師都非常感恩。

提起學校的皈依傳統,何老師指出,最初是由1992年開始,每五年舉辦一次,總皈依人數超過2000多人,當中包括學生、家長及老師。「今屆皈依人數有300多位同學,另有30多位家長一同皈依。」

黃校長表示,皈依人數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同學在母校皈依,會更有親切感,這是中學生涯的重要經歷,正如她也是中學時皈依的。

籌辦校慶,再加上皈依法會,並非易事。黃校長回想起籌辦之初,心裏經常反覆思考,皈依的關鍵是甚麼?是追求人數?還是讓同學知道這個儀式的意義?

很明顯,她選擇了後者。所以在籌辦的過程中,她與何老師合作,先舉辦多次宗教活動,讓學生及早明白皈依的意義,希望同學們因了解而自動參與。

二十五週年校慶皈依大典圓滿全體合照(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梁植偉中學提供)
三十週年校慶皈依大典圓滿全體合照(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梁植偉中學提供)

何老師指成效非常好,學校本身重視佛法教育,每一班都有佛教課。「作為佛學老師,弘法也是責任之一。經多年教導,細水長流,讓同學由了解,到願意接受佛教。」

他更指出,這場活動絕不是一兩位老師能做到,背後有很多人幫助,所有人都功不可沒。起初他們擔心家長會有阻力,但發現所有家長反應都很正面,對佛教非常支持,即放下心頭大石。「可能見到同學們接受佛教課的教導後,都變得斯文有禮,因此對佛教予以肯定,對皈依沒有抗拒。」

作為資深教育工作者,兩位都認為,信仰是不能強求,不可強迫學生皈依。相信每位同學的參與,都是自己發心,不是衝動決定,必定經過一段時間了解、思考與感受。

校方安排了六名皈依學生接受訪問,分別是余嘉琳、陳雋希、陳嘉琪、葉浚陶、余美璇、香浩龍(前排左一數起)。

佛學課程,極具啟發

訪問當日,校方安排了六名皈依學生接受訪問。當中有來自佛教家庭,亦有第一次接觸法會的。不論背景如何,他們經歷了皈依儀式及講座之後,感到很高興。

例如5E班的香浩龍同學覺得整個儀式十分殊勝,更感恩學校給予機會他們接觸佛教,得著很大。 

而6D班的余嘉琳同學,她坦言沒有想過有這麼多程序,但過程非常莊嚴。而她最高興的是,皈依後多一重身分:佛教徒,這令她在生活上可提醒自己,要多做善事,做每件事之前,都要三思而行。有相同想法的,也有6B班的葉浚陶同學,他指以往經過廟宇,都覺得與自己無關。但現在成為佛教徒後,將會多參加佛教活動,即使經過寺廟,都會回首進去參拜。至於6A班的陳雋希同學,由於他出身於佛教家庭,曾參加過不少佛教活動,每次聽到誦經及唱誦,很有親切感。 

毫無疑問,中學的佛教課程,增加了同學們對佛教的興趣。同學們均認同,中四時,除佛學科外更有宗教與倫理科作選修科,能更深入了解佛陀的一生,從多角度了解歷史偉人,非常有趣及全面。

除了基本的佛陀生平,5D班的余美璇同學覺得很大啟發的,是佛陀的世界觀、因緣觀。「例如種甚麼因,得甚麼果,可以直接用在學業上。如果想得到好成績,就要投入更多。這是我印象最深的。」

佛經中很多內容及字句,是需要有所經歷後,才有切實的體會。體會過後,才能傳給下一代。6B班的陳嘉琪同學將來想從事教育行業,她非常贊同老師的說法。何老師分享說,他在大學時期才明白體會的重要性。「佛經是非常著重實踐的。在佛經中,有些事可行,有些事不可行,它都會完全告訴你。」因此,何老師鼓勵學生,要專心鑽研佛經。佛經表面上很深奧,其實內容非常有趣。何老師更推薦《八大人覺經》給學生,作為研經的開始。他認為這部經能令學生了解世界的脆弱、生命的無常。

就讀中二的黃乘德同學,與媽媽一同參加今次的皈依法會。

慈悲向善,從小培養

佛教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可從學生家長口中得到證實。就讀中二的黃乘德同學,與媽媽一同參加今次的皈依法會。

黃媽媽以前有讀過佛經,對佛教有基本認識。在因緣際會之下,碰巧兒子在佛教學校讀書。她坦言,自從兒子讀了這間學校後,處理事情有很大進步。他懂得利用佛學科上所學到的知識,去思考問題,衡量當中利弊,而且也孝順了很多。黃媽媽知道兒子是受到佛法的影響,因此今次兒子主動叫她來皈依,她便一同參與。

一眾同學從此成為正式的佛教徒,實在可喜可賀!

皈依三寶者,有助我們對學佛建立起堅強的信心,指引我們出離生死的苦海;是次皈依大典圓滿結束,各位參與的學生和家長至誠皈依,獲三寶賜為明證,認識到清凈的本性自心,從此成為正式的佛教徒,實在可喜可賀!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