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天籟敦煌樂團」首次遠赴歐洲,在倫敦和巴黎兩大文化藝術重鎮演出多場音樂會和舉行交流活動,包括大英圖書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及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獲得熱烈的迴響。是次歐洲首演,標誌著該樂團在傳承敦煌古樂、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踏上新里程。
首場音樂會於2月21日在大英圖書館舉行,樂團應邀在其舉辦的「絲路綠洲——古代敦煌生活」展覽閉幕典禮中演出,並特別為此創作全新曲目「絲路迴響:過去、現在、將來」以配合展覽主題。九十分鐘的演出獲觀眾讚賞,掌聲如雷。席上嘉賓包括中國駐英國大使王起公使、敦煌研究院蘇伯民院長、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羅莘桉處長、大英圖書館孟露夏博士、多所大學教授、博物館學者和國際敦煌項目的代表以及樂評人等。
英國觀眾塞格斯在音樂會後表示,他對敦煌文化一直非常感興趣,這是第一次聽到敦煌音樂;音樂結合壁畫的視覺藝術表達很新穎,尤其是《大唐禮贊》將壁畫中的禮樂盛景與現場樂器相對應,是穿越千年時空的致敬和傳承,令人心潮澎湃和感動。
另一位在英國文博機構工作的愛瑪表示,以現代音樂手法演繹敦煌古樂譜令人驚歎不已。

在大英圖書館音樂會圓滿後,樂團隨後分別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倫敦大學學院等地表演,並與師生討論樂團根據藏經洞(敦煌莫高窟第17窟)內發現的樂譜而創作的曲目,一起並深入了解古代樂譜和傳統樂器。
最後一站是應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之邀(2月25日),為當地文化界演奏敦煌天籟之音。法國音樂家安托萬稱讚道:「《水鼓子》與《莫高精神》的創新演繹令人耳目一新,充分展現了東西方音樂元素的巧妙融合。」文化交流工作者弗朗索瓦.馬丁則表示:「傳統古譜與現代音樂語言的結合令人驚歎,給古老的旋律賦予新生命。 」音樂會上演出的十首原創曲目,均出自兩位駐團作曲家──甘聖希和朱啟揚。敦煌石窟內的壁畫、雕塑及其背後的文物與故事,啟發他們的創作意念。為了提昇視聽享受,音樂會更配合動畫視覺,讓觀眾沉浸於令人震撼的敦煌藝術。

樂團的起源:將失傳的敦煌音樂帶回人間
香港天籟敦煌樂團於2018年由香港商界及資深廣告人紀文鳳女士創辦,成員包括兩位本地年青作曲家和八位音樂人。初心是將失傳了的敦煌壁畫內的場景音樂帶回人間,並通過音樂弘揚敦煌藝術。
敦煌莫高窟經歷了由北涼至元朝十個朝代,在1,600多年的歷史洪流中,留下了492個主要洞窟,其中與音樂有關的壁畫超過240個,繪有4,500件樂器 ,除了飛天樂伎、不鼓自鳴樂器等,壁畫內更有500多組不同場景的樂團,記錄古人彈琴作樂,敬佛禮讚,演奏出天上和凡間的樂韻。
壁畫和藏經洞內的文獻和曲譜,留下了不少古代樂器的原貌和神髓,如琵琶、笙、古箏等都是唐代十部樂所使用的樂器,對後世硏究中國音樂具有無窮價值。
香港天籟敦煌樂團之音樂創作,是以敦煌壁畫為主題,透過古曲新詮、古譜入音,演繹他們對敦煌音樂及壁畫藝術的感悟。壁畫涉獵範圍內容廣泛,包括佛學、設計、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及國際歷史、建築學等,而壁畫中的經變故事更有倡德育,導人向善的作用。
除了音樂會外,樂團亦舉辦不同類型的文化活動,包括演前坐談、教育專場、文化交流活動、音樂體驗工作坊等。
紀文鳳女士表示,非常榮幸能夠將敦煌豐富的文化帶到倫敦和巴黎,「樂團的使命和目標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向世界推廣敦煌的璀璨文化遺產。」
她又表示:「2024年樂團創下佳績,在大灣區、北京、天津、上海、杭州、蘭州及敦煌的演出廣受讚譽和推崇。今次歐洲之行受到的歡迎和肯定,令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夢想終於成真。樂團會繼續努力不懈,希望透過敦煌音樂一步步邁向『中外文化大使』的願景。」
樂團成立七年以來,分別在香港、內地及東京等地舉辦超過六十場音樂會。這次有機會向歐洲觀眾以音樂呈獻敦煌文化,更是難能可貴和極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