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普門品》中的「普門」是甚麼意思?

(圖:網上圖片)

〈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品中的第二十五品,敘述了觀世音菩薩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普現三十三種應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事蹟,是信仰觀音菩薩、學修觀音法門的佛弟子最熟悉的經典之一。

題目中的「普門」二字,普是普遍,門以能通為義;二字合在一起,就是說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眾生都能普遍通達。

顧名思義,這裏所說的門就不是普通住宅的門,也不是三惡道的惡門或三善道的善門,既不是凡夫的有漏門,也不是二乘的無漏門,更不是權教菩薩所經的空有二邊之門,因為以上這些門都是不能普遍的。

何以這樣說呢? 三惡道以五逆十惡和貪瞋痴為門,三善道眾生不能進入;而三善道眾生,以五戒十善為門,三惡道眾生亦不能通過。

六道眾生以有為門,二乘以空為門。六道之有漏門,固非二乘所入。 而二乘之無漏空門,亦非六道眾生所能進,因此其門俱不普遍。

權教菩薩雖以空有二邊為門,內修空以自利,外涉有以利他,但空與有各別不圓,亦非普門。

這裏的普門是中道實相之妙門,所謂一門一切門,一遍一切遍,一中一切中。

這樣解釋對於未曾深入教理的人或許有些抽象,好在天台智者大師在《普門品》的注疏《觀音玄義》中,以十種普門來解釋這兩個字。下面就讓我們按照智者大師的指引,藉此十種不同維度來理解普門的深意,體會菩薩的慈悲。

慈悲普門

慈能予樂、悲能拔苦。雖然慈悲之心人皆有之,但其量有限,其用有偏,往往先我而後人,先親而後疏,先家而後國,於不同的對象又往往愛憎分明。

所以凡夫的慈悲是有限度的。即使有人能等視十方六道眾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常思予樂拔苦,但因煩惱未斷,生死未了,自己尚未能度,又怎麼能度人呢?

二乘聖人了知諸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已經破除了人我執;又能慈憫眾生無知,秉著慈悲之心,將此緣生性空的真理開導眾生,令離我執之苦,得真空之樂。但這種慈悲僅能知空,而不知不空,仍非普門。

現在所說的慈悲普門是指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不僅是平等的施與、普遍的救濟,而且因為菩薩深知被救的眾生是自己內心中本具的眾生,而能救的自己也是被救眾生內心本具的菩薩。

所以在救濟眾生、拔苦予樂時,內不見有能救的我,外不見有被救的眾生。這樣,能救與被救原同一體,無親疏之分,無彼此之別,上聖下凡,無一不在菩薩慈悲恩澤的蔭覆中,無一不是菩薩拔苦予樂的對象,這才是慈悲普門。

弘誓普門

菩薩的四弘誓願,第一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無論是胎卵濕化,無論上聖下凡,無論過去現在未來,只要是眾生,菩薩都會發大弘願,誓必教之度之。所以說眾生無邊,我願無窮,無處不是度生之地,無時不是度生之時。

雖然終日度生,但了知是自性的眾生,根本無一眾生可度。 雖無一眾生可度,但仍「自性眾生誓願度」。

如是不取不捨,不住不著,純以捨己救人為職責,以益世利生為本願,這是弘誓普門。


轉載自上海隆慶寺:
https://mp.weixin.qq.com/s…PHU_G5Fw

延伸閱讀:
觀音菩薩不但發願聞聲救苦,還透過「聆聽」而成就修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