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竟僅用三個字來概括?《般若心經對破讀》簡介

《般若心經》可算是一部雅俗共賞的佛教經典[1],不同宗派的佛教徒對它有著不同的闡釋。學者以各種學術語言來探討它的真偽,甚至將此經典與科學拉上關係;歌星將《心經》推上舞台,以纏綿的腔韻唱出「五蘊皆空」;商人將《心經》化成各類商品,放上網出售,如前兩年問世的心經闊條麵。由此可見,《心經》形象不但深入民心,而且還被賦予商業價值。

但是,純粹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心經》是般若系經典,故應依般若經論來理解它。本文將以初期大乘佛教的思想來解讀此經,內容則以依據明珠佛學社社長劉錦華老師的《般若心經對破讀》為藍本,簡述他如何解讀《心經》。

《心經》的旨意

《心經》的心要就是「不執著」,而不執著便能解脫。甚麼是執著呢?一般人將它理解為個人性格上的固執、不接納別人的意見。對於這些人來說,「不執著」便是隨隨便便、沒有所謂、不用堅持原則、沒有個人觀點。然而從佛教的角度來說,這種不敢有我、不願有我的性格並非是佛教中的「不執著」。這種理解與佛家的「不執著」沒一丁點關係。

佛教所說的「執著」,是指錯誤地認知事物,然後執持著這些錯誤認知,繼而生起種種計著。譬如說有人相信愛情是一種天長地久的關係,可現實生活中的愛情,卻就像林夕所說的是「一場轉移」——愛上一個人,樂過痛過,恨過之後,又愛上另一個。當現實與自己執持的認知相左,各種因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之類的痛苦,便隨即產生。然而在種種的執著之中,佛教認為最根本的執著,就是「我執」和「法執」,前者意指執持我們這個身心,後者則是指對事物概念的執取。這種執著根植於我們的深層意識中,於是我們會透過任何形式,做出各種行為來滿足這個「自我」。

如何破執?

那麼要如何破除我、法二執,以悟入解脫呢?般若經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對破」,「『對』,就是相對概念的意思;『破』,就是消除、抵消、否定的意思。」這種方法,就像是以兩極相碰,乃針對眾生的執著,「以相對的概念來破其執」,使其當下能得解脫。

《般若心經對破讀》 劉錦華著 2020修訂本
《般若心經對破讀》 劉錦華著 2020修訂本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使用相對概念來認識事物,譬如有無、大小、正邪、黑白等。但由於眾生顛倒妄想,故在認識事物的過程,每每陷入「有」與「無」的二邊——不是執持「有」,便是執取「無」。佛菩薩為救度眾生,於是便舉出我們所執取的另一端,來破除我們的執著,譬如以「無常」破「常」、用「無我」破「我」。這種教法稱為「對破」。

這種「對破」的方法[2],於般若系經典中隨處可見。譬如說早期般若經常以「非」、「無」、「不」等否定的字眼,來破除佛弟子的執著,如《金剛經》的「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又如《心經》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佛陀使用這些否定的字眼時,並不表示佛陀在主張某個與我們相反的主張,而是說佛陀指出我們所主張的那些概念是錯的,譬如說佛陀說世界「非」一合相,佛陀並不是主有個「非一合相」的世界,而是在指出我們那種「一合相的世界」的觀念是錯的。同樣的,佛陀說「無我」、「無常」,只是為了破「我」、「常」的執著,並非主張有「無我」、「無常」的法存在。總之,佛陀使用這些字眼,只是作為破除執著的方便。

另一種破執手段

破執的方便演變到另一階段時,便是轉用了「空」這一概念。「空」亦僅是一種破執的工具,用以消解我們的所有概念。所以佛教「說一切法皆空,並不是指一切法都沒有,而是要破除我們對一切法的執著。」同時,佛教以空來破執,並不代表佛教主張有一個名為「空」的東西存在。

直至龍樹菩薩,他更將此「空」理進一步發揮,形成了中觀思想的論辯特色。龍樹菩薩的《中論》,從三層意義去談「空」理:一、空相(性);二、空用;三、空義。空相是指究竟無所有的寂滅相;空用乃指空的用意、目的;空義,便是指空緣起法。龍樹菩薩再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偈頌的大意是:「緣起法即空性的定義」,而此「空」即是假名,即是中道。「空」本身只是個假名,假名沒有自性,故本身亦是空。

由此可見,我們若要理解「空」理,可從以上的五種意思切入——空相、空用、空義、假名、中道。《般若心經對破讀》一書則是從「空用」的角度,來呈現這種破執的精神。

《心經》對破解讀

修訂本的《般若心經對破讀》將《心經》分成五段(不同於舊版分為三段):第一段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指出整篇經文大綱。第二段由「舍利子!色不異空」至「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講述如何觀空。第三段由「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段經文乃指出所修證的道果。第四段由「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至「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為讚嘆般若功德。最後一段則是咒語的部分。以下將簡單介紹第一、二段的內容:

第一段鳥瞰整篇全經的旨意,講述觀自在菩薩運用般若波羅蜜多時,能夠徹底度脫一切因執著而起的苦厄。經文言簡意賅,短短幾句便透露了觀自在菩薩的修行方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行的內容(照見五蘊皆空),修行的結果(度一切苦厄),當中亦蘊含著佛教的因果觀念。

第二段講述如何觀空。「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經文以「色」為代表,講述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與空的關係,「色與空並非兩樣,其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指寂滅相,從來沒有色,從來沒有空。」受想行識與空的關係也是如此。

般若心經對破讀》一書,是依「空用」的角度來闡釋這種關係——「以色破空,以空破色」。「『色即是空』是以空破色,『空即是色』是以色來破空,互相對破,針對人所執著的對象來破執,若以為有色,便對說是空,若以為有空,便對說空即是色,以消解其執見。」修行便是不斷破除執著,「執著破除,一切皆空,空亦復空,無色可得,亦無空可得。」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部分學者將此經句解釋為「諸法以空為相」,不過依般若經的精神來解釋,「諸法空相並非指以空為相,而是指諸法根本沒有任何相,根本從來都無有相。」既然沒有任何相,那麼哪裏有生?哪裏還有滅?所以經文接著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經文再破五蘊、破十二處、破十八界、破十二因緣、四諦、破有智破有得,「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經文一破到底,最後用「以無所得故」,來凸顯一切畢竟空。

以上只簡單介紹《般若心經對破讀》解讀《心經》的方法,讀者如想了解詳細的論證過程,請於「明珠佛學社」的網頁免費下載此書,網址是:

http://www.brightpearlhk.org/file/20210227211200.pdf

延伸閱讀

如果一切法皆空,那麼佛說的「四聖諦法」是否亦空呢?

中觀學的重要名詞解說

一部《心經》蘊藏四種度化眾生的方法:記繼程法師談怎樣如理思惟這大乘經典

參考資料

劉錦華(2020):《般若心經對破讀》,明珠佛學社佛學叢書四。明珠佛學社出版。


[1] 在本文中,「般若心經」、「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等同的。

[2] 篇幅所限,故本文僅介紹兩種,讀者若有興趣知道其他階段的對破方法,請參考《般若心經對破讀》一書,劉錦華老師於此書中詳細解析,並指出此種「對破」手段的代表經典。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