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修好自己,幫助別人:尼泊爾菩薩沙彌學院學僧分享學習心得

「佛教的根本是教育」。台中菩薩寺住持慧光法師三月初訪港,同行有七位來自尼泊爾菩薩沙彌學院的學僧,少年出家人「走出來」,除了為見識,也希讓更多人認識沙彌學院在做甚麼,如何實踐融入生活的佛教教育,幫助孩子改變生命。

小沙彌在學院的生活是怎樣的?學院的教導為他們帶來了甚麼轉變? 七位沙彌用中文跟大家分享,他們說訪談也是一個學習的機會。

由香港菩薩寺請法, 慧光法師 於三月初首次在香港傳戒,七位小沙彌亦初次在海外負責侍者、香燈及攝錄等工作。(相片由菩薩寺提供)

小沙彌談修行所得

尼泊爾政府為防人口販賣問題,對未成年人出國實施限制,法師今次選了(左起)宗明師、宗安師、宗湧師、宗順師、宗仁師、宗琳安師和宗賢師七位學僧出訪,他們都滿18歲,符合出境政策規定。

宗明師:   「我喜歡種樹,帶給大家oxygen。」

宗明在貧困家庭長大,8歲進沙彌學院前從未上過學校。他說,要是沒有報讀沙彌學院,今天的他「應該結婚了,每天在看牛、趕羊,做農夫。」

宗明的父母很早就為他安排了婚事,這種沒有經歷談戀愛的早婚,在尼泊爾相當普遍。他進學院出家後才回鄉把婚事推掉,詳情他都不願多提了。

學院是他自由學習的園地,眾多科目之中,宗明師最喜歡種樹,他解釋「因為樹木會釋出Oxygen (氧氣) ,令人感覺舒服」。動靜皆宜的宗明是寺裏的「大力士」,法師帶他到山區賑災時,他不費力就把幾十公斤重的物資扛起來。

他也愛攝影和製作短片,四季風景、雀鳥和植物,熱切將鏡頭下的自然之美與人分享。經歷十年的學習,長了甚麼智慧?他自言以前頑皮,善忘又懶惰,在學院裏的威儀修行讓他學懂守規矩,自覺要做好自己,成為別人學習的榜樣。

菩薩寺監院葉惠貞老師在旁補充,宗明有藝術天份又機靈,隨便在地上檢到的鐵枝,他可以做成小手作;將被棄掉的膠袋變成風箏。

宗安師:「喜歡與大家分享我炮製的食物。」

宗安在學院學習七年多。他的爸爸十年前往生,他和媽媽由山區搬到加德滿都打算找工作,後來媽媽一位朋友介紹他到沙彌學院學習。

在眾多學科裏,宗安最喜歡煮飯。他一臉滿足的說: 「我會煮各種各樣的食物給大家吃,看見大家開心地吃,喜歡我做的食物,我就開心。」師父宗安最撚手的食品之一是炒飯。葉老師補充,宗安師在烹飪方面很有創意,在配搭方面很有心思。

宗安經常跟着法師出去採購,提醒各種大小事情,是貼心的大男孩。他的目標是跟隨師父去幫助別人。

宗湧師: 「親自為往生的奶奶誦經。」

架着幼框眼鏡的宗湧師,樣子文質彬彬,說話聲音響亮,滿有自信。他原本住在印度與尼泊爾接壤的偏遠山村,爸爸在他小時候往生,媽媽改嫁後,他跟姑姑、叔叔和奶奶一起住。村長的兒子是出家人,推介菩薩沙彌學院這地方,宗湧說當時與奶奶吵架,所以「跑來了」。

他最特別喜歡做烤焗的料理。「我會烤磅蛋糕、麵包 ,看YouTube的教學示範,學會做芝士蛋糕。」他又向不同的老師學習手沖咖啡和拉花。

一個人在廚房裏的安靜,他很喜歡,那就是廚房禪吧。他也喜歡與大家分享。

幾年前,宗湧的奶奶過世,慧光法師帶同所有沙彌陪宗湧回鄉,法師讓宗湧親自為奶奶誦經迴向。那天宗湧師忍着淚水大聲念佛,讓村裏的鄉親都感動了。法師知道宗湧失去唯一的家人而心疼。回到寺院,法師跟宗湧說:「沙彌學院是一個法身慧心一的家,師父就是你的爸爸。」

宗信師: 「我要改變村莊。」

談吐比較成熟穩重的宗信是寺裏的「工程小監督」,他喜歡跟師父去看建校工程的施工情況,這顆好奇心的背後,有特別的原因。

「因為村莊裏的房子建得不好,所以我想學習建屋的知識和技能,然後回到村莊改變(現狀)。」

學院第二楝樓的工程正處於起地基的階段,師父不在的時候,宗賢就按師父叮囑監工。「看看工人有沒有依規劃去做,如果沒有,我就會告訴師父,要糾正。」

他說自己樂於與人交流,了解周圍發生的事。

宗仁師: 「我喜歡學中文。」

來自海拔二千多米的山區辛圖利 (Sinduli)的宗仁,由祖父母撫養長大,七歲便到學院學習。當年調皮,不盡責而常常受罰的孩子,經歷多年學院生活,如今是學業成績優異的學長。

宗仁師喜歡學中文,他說「每天學英文和尼泊爾文,感覺上比較無聊,但中文就不同,我對中文字怎樣寫,特別感興趣。還有,如果師父有甚麼需要繙譯,我可以幫忙。」

未來想做甚麼?宗仁師心中已有答案。他說「想跟師父一起,將師父的夢想築起來。」

宗琳師: 「用空心送走煩惱,以慈悲化憤怒。」

在貧窮山區長大,村裏的學校條件欠佳,眼見同學一個一個搬走,或在外國人和慈善機構的幫助下到加德滿都讀書,宗琳十分響往。後來經村民介紹到菩薩寺的沙彌學院。

宗琳最喜歡的學科是唱誦,唱誦的時候,心裏很安靜。他回想小時候在村裏拜佛流於儀式化,對佛教的認識很皮毛。「進了沙彌學院,我才開始認識佛法的道理,明白怎樣用佛法去做一件事。例如心中有煩惱和悲傷時,可以練習空心,那樣煩惱和傷心就慢慢消失。」

宗琳又提到,生氣的時候,可以用慈悲應對,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生氣的事。當我們認為別人錯了,如果能夠用別人的角度去看,可能會發現自己也有錯,兩邊都有對和錯,那樣,就不會生氣了。「若我用更大的慈悲對待對方,對方也會給我更多的慈悲。」

有一次,法師讓在假期「無家可歸」的沙彌寫出禮物清單。宗琳提出想要「一串大和上的掛珠」。他有三串念珠,他擔心自己兼顧不來,於是將念珠分給大家一起念,因為他聽師父說念珠要多念才有加持力。

宗賢師: 「我明白為甚麼要嚴教規矩了。」

宗賢沙彌學院裏的德學長,希望自己成為一位精通電腦的出家人。

看到自己有何轉變?宗賢師謂,在學院裏有很多規矩,大家要很早起床,吃飯又有固定時間,不能拗腳⋯⋯。「起初不明白為何要這樣嚴格,難道老師要我們受苦?隨着我們漸漸長大,開始教導學弟,我就知道了,老師要幫助學生培養好的習慣,不會學壞。」

宗賢喜歡電腦,在手機上看有關電腦的東西,留意有哪些新推出的app 和電腦裝置產品。會沉迷手機和上網嗎?宗賢回應說:「師父讓我們擁有手機和電腦,是給我們鍛煉, 學習負責任。該做的事做完,該學的事學完,才可以用電腦,有固定時間呢。」

法師補充「犯錯」也是一種學習,這種自律能力和時間管理的訓練,比限制更為重要,禁止很容易,但是無法鍛練心。

宗安(左)、宗賢(右)

出家人也要懂數碼科技

目前在學院就讀的四十位沙彌都來自偏遠的貧困山區,距離加德滿起碼七、八小時車程,有一些地方下車後還要走幾句鐘崎嶇山路,甚至要騎馬一整天才可抵達。有一些沙彌的家鄉是地震災區,災後幾年,倒塌的房子依然失修。

學院也就是寺院,小沙彌都住在寺院裏,修習生活上的五堂功課,還有佛學和禪修課,以及中英數、科學、藝術等與一般學校接軌的學科。沙彌學院設有電腦室,學僧可共用電腦設施,有個別學僧有iPad,作攝錄和上網課之用。

報讀沙彌學院的孩子會經過三個月試學,適應學院生活的才剃度出家。
(圖片摘自IBS Sramanera School of Nepal 尼泊爾菩薩沙彌學院 臉書)

本身熟悉電腦和資訊科技應用的慧光法師,相當重視小沙彌要與時並進,掌握社會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法師強調:「將來出不出家是另一回事,但出家人需要瞭解這個時代,否則世間人拿自己的煩惱來問你,一問三不知,如何能幫助到別人的生命?」

「錢是用來幫助別人的」

就連生活上的自理能力,法師也照顧到,他送小沙彌每人一塊洗衫板,教他們個人衛生和潔淨,學習正確刷牙​​方法,縫補衣服等等。

每位小沙彌都有一個「福田帳戶」,那是慧光法師為他們儲下信眾供奉的紅包。買地建校舍,足球場損毁了需要維修,學弟遺失了東西⋯⋯,每逢大家的事情需要錢,師父就會引導大家商討「要不要幫忙?」,過程中大家思考和討論「錢用來做甚麼?』,法師正想藉此傳達一個觀念———「錢就是拿來幫助別人的」。

相片摘自IBS Sramanera School of Nepal 尼泊爾菩薩沙彌學院​​臉書。



延伸閱讀:
辦一所生命的學校,撒播光明種子 —— 慧光法師談尼泊爾辦學工程進度

困難、煩惱、犯錯,是生命中成長的養份 —— 慧光法師勉勵年輕人磨練心智,活出快樂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