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守持菩提心,學佛無界限﹕專訪居英佛友衞翠貞

衞翠貞

宗教力量之大,不但足以改變人生,更能跨越國界,像早前移居英國的衞翠貞,多年來就是通過學習佛法,安頓了自己的心靈,改善了家人的關係。即使面對陌生的環境以至嚴峻的疫情,她也能憑藉佛陀的指引,安然渡過難關。

今天,身在異鄉的衞翠貞依然孜孜不倦,持續修行。究竟是甚麼推動這位佛友在學佛的道上不斷前進?且聽她細說箇中因緣。

同事突然離世   頓覺人生無常

衞翠貞本來沒有宗教信仰,直至2015年,她的一位同事不幸遇溺身亡,令她頓覺人生無常,加上參加對方的喪禮時內心有很大觸動,因而對佛教開始產生興趣。「這位同事是一名運動健將,身體很健康,出事時只得三十多歲,真的很可惜。當時他的喪禮以佛教儀式進行,期間有法師和穿著海青的助念者誦經念咒,雖然我不知道念誦的是甚麼,但不知為何,那一刻突然很想哭,像是心靈深處有一種感召。」

這種突如其來的心靈召喚,其實並非第一次。衞翠貞表示,在此之前,她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有一次我到泰國旅行,因緣際會,走訪了當地的名勝大佛山 (Big Buddha Hill)。記得當我到達景點,準備登上梯級參觀大佛時,同樣不知甚麼緣故,突然淚如泉湧。在我看到那尊金色的釋迦牟尼像後,心裏更出現了一個念頭﹕『我終於來到了!』那種感覺就像回到了家鄉一樣。」

衞翠貞直言,這次體驗給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卻沒有驅使她去探究事情的因由,直到數年後同事過身,遇到同樣的感召,才主動去接觸佛教。「起初,我只是上網瀏覽一些與佛教有關的資料,例如看聖嚴法師講解《心經》、聽淨空法師介紹阿彌陀佛,從而對佛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其後,我更不時觀看聖嚴師父的網上短片『大法鼓』,從中得知皈依三寶的意義,於是心裏就很想盡快成為佛弟子。」

「那就像學生入學讀書,也要先註冊報名,假如只做旁聽生,就無法取得學籍。正因如此,我接觸佛教不久,就毅然決定皈依。」她解釋道。

通過學佛修行   學懂安心之道

取得了「學籍」的衞翠貞,隨後就開始到法鼓山香港道場參加法會、禪訓班、「佛一」和「禪一」等活動,並通過這些修行體驗,學會安頓自己的情緒。「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的腦袋需要時刻不斷運作,從如何解決工作上的問題,到怎樣照顧年幼的女兒與患病的母親,都要經過多番思量。因為想的東西太多,自然會很易煩躁。透過學佛和禪修,我們可以把一顆心安定下來。心安了,思維就會變得清晰,能夠以更妥善的方法去處理問題。」

衞翠貞笑言,連女兒也覺得她學佛後,脾氣變好了。「以前我教導她做功課時,很容易生氣,經常會高聲責罵她。學佛讓我學懂以鼓勵取代批評和責備,這樣做不單有助女兒建立自信,更令母女關係變得融洽。」她續說﹕「我女兒是個很聽話的孩子,不會反抗,與其高聲責罵,倒不如給予她更多鼓勵、更多關懷,這樣她就有更大信心把功課做好,並且更樂意與我溝通。」

衞翠貞皈依後,經常參加法鼓山香港道場的活動,更曾到台灣總本山參學。

女兒受母薰陶   自小與佛結緣

說到女兒,衞翠貞指她在母親的薰陶下,自小就與佛結緣,不僅閱讀很多佛教圖書,更會參加法鼓山香港道場與香港佛光道場舉辦的兒童班,甚至跟隨母親到台灣參學。「小時候她已經很喜歡看兒童佛學書籍,會不斷反覆閱讀。自從參加兩個道場的兒童班後,她對佛教就更感興趣,其後還跟我到台灣法鼓山參學,繼而皈依。」

衞翠貞表示,道場的兒童班很照顧小朋友的需要,不單有法師跟進學員的進度,更會開設群組讓大家共修;而最令她欣慰的是,女兒學佛後,不但學懂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還變得更加孝順父母。「女兒曾對我說,她的生日其實是母親的受難日,因為母親生育孩子必須經歷很多痛楚,所以為人子女一定要孝順母親。我很驚訝她為何懂得這些道理,然後她就告訴我﹕是道場的課程教曉她的。」

難得女兒如此有善根,衞翠貞當然鼓勵孩子努力學習,希望她能夠明白更多佛教義理,並將佛法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即使有一天女兒說要出家,衞翠貞明言,做母親的也會予以支持。「如果孩子想奉獻自己的一生去學佛、去弘法,行菩薩道度化眾生,我會為她感到自豪。畢竟,這是一件很難得的事。」

衞翠貞年半前已跟丈夫和女兒舉家移居英國,雖然人在異鄉,仍持續學佛修行。

憑藉佛法指引   冷靜應對疫情

年半前,本來在資訊科技公司從事行政工作的衞翠貞,與丈夫和女兒舉家移民英國,由一位職業女性搖身一變成為家庭主婦。儘管居住的地方並沒有佛教道場,但她仍通過上網課繼續學佛,平日在家亦有誦經坐禪。她更直言,要不是自己持之以恆,這兩年人在英國,面對新環境以及比香港嚴重得多的新冠疫情,就難以冷靜應對。

「我們一家三口於2020年底移民英國,到埗後不久當地就實施封城令。當時的疫情非常嚴峻,確診數字不斷飆升,每天都有五、六萬宗新增個案,真的很駭人。及後,女兒更不幸染疫,雖然病徵不算嚴重,但對一個十三歲的女孩而言,染上這種傳染性高、可以致命的病毒,難免非常恐懼。幸好只須居家隔離十數天,而我們亦早有準備,糧食及藥物均足以應付所需,最終一家人都能安然過渡。」

衞翠貞指出,英國與香港始終存在文化差異。例如當地人不喜歡戴口罩,很多時候到超市購物,都會看到不少顧客把口罩拉下甚至脫掉,其他人看在眼裏,也不會干預。面對這種情況,唯有自己加倍小心。「記得聖嚴師父說過,『以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與其責怪他人,不如做好本份。疫情最嚴峻那些日子,其實也有點擔憂,於是我就在家念誦《藥師經》,祈求疫症早日消退,眾生遠離病苦,然後再運用智慧,打點好家裏的一切,照顧好染病的女兒。」

她補充說﹕「來到英國,不論是客觀環境或是自身的生活,都出現了很大轉變,好像這兒的冬天極其寒冷,而且日短夜長,下午三、四點已經天黑,加上自己成為全職主婦後,要全力照顧家庭,如此種種都要逐步適應。幸好現今科技發達,我們既可上網學佛、參加共修,更可隨時打開手機程式念誦佛經。待疫情好轉後,我還打算前往曼徹斯特參加佛光山道場的活動,如果女兒願意,更會帶同她一起參與。」

從香港到英國,衞翠貞多年來一直守持學佛的初心。然而,她坦言學佛並非要成就甚麼偉大目標,更不會給自己訂立很高的要求。「能夠將佛法應用到生活之中,幫助到自己,感染到家人,同時惠及眾生,那已經足夠。」她如是說。

延伸閱讀

愛情是體驗人生的旅程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