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從《中論.觀涅槃品》分析此派的涅槃思想 (上)

龍樹菩薩是大乘佛法兩大派中的中觀派的始創者,《中論》是他最精髓根本的作品,其派依此論立名。他造論目的一方面為了破斥外道,一方面為了糾正當時佛教內部漸趨分裂下部派之間不一致或者極端的學說。龍樹並非大乘佛法的創始人,雖然主要的大乘經,他都說到;但從所引證的大乘經中,可以知道他是會通大小乘的學說,把大乘佛教醞釀了百年的思想,有系統地組織起來。印順法師認為《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因為此論所引證的佛說,多出於《阿含經》,可說是繼承佛陀的「中道」精神,並作進一步的發展。

龍樹算是教內反對說一切有部和阿毘達磨思想以及教外數論和勝論對「法有」、「自性」等執著的強力代表。其精神可從《中論.觀四諦品》的頌看到:「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他根據佛陀「緣起」的精神, 認為一切皆空, 法的自性也是空,並主要以遮詮的方式,把透過修行,寂滅一切戲論,以離二邊的中道直觀才能親證「緣起」的覺悟境界,假名安立為「空」。

如要從《中論》的組織[1],去了解《中論》的內容,不太容易,因為每一品都是獨立,不能前後連貫起來。每品都涉及空性,徧一切一味相,即通達一切。不過,從他所破的對象,可看到他以性空掃除一切執著,所觀是《阿含》所開示的緣起;所破是與小乘論師門的妄執。 根據印順法師的分析,「二十七品最初的兩頌和最後一頌是作者敬禮和結讚釋尊,顯示佛慈悲說甚深緣起的大法,能離一切戲論顛倒,而得諸法的寂滅性。中間二十七品,廣說緣起正觀。」其中前廿一品,辯證求「世間法」的自性不可得,次四品則辯證「出世間法」的自性也不可得。第廿五品〈觀涅槃品〉主要計對佛教內部的法執,欲解說大小乘追求的涅槃,亦無自性。

本文首先依據中論〈觀涅槃品〉的組織,綜合和分類當時的妄見,再看論主如何指出其謬誤,從而分析此派的涅槃思想,更可明白此派如何統一佛教內部漸趨分裂的部派,重新回歸佛陀最根本的緣起法。

甲、《中論.觀涅槃品》中破當時妄見

「涅槃」梵文 nirvana,在原始佛教的意義包括了滅、寂、寂滅、寂靜、滅度,而玄奘譯為「圓寂」。在梵文的原語應用上,是指煩惱火的息滅或煩惱風的吹散。當時不論佛教內外,對「涅槃」有所疑問或誤解,龍樹在中論〈觀涅槃品〉主要以遮詮的方式破斥那些妄見:

1) 破斥涅槃落入「一切法空」(無)、「諸法不空」(有)二見

一切實有的學者難空不是涅槃。第一頌:「若一切法空,無生無滅者,何斷何所滅,而稱為涅槃?」這一反擲法與〈四諦品〉相同:「若一切皆空,無生亦無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以無四諦故,見苦與斷集,證滅及修道,如是事皆無。」他們覺得如性空者所說,「一切」的因果緣起「法」皆「空」,那就一切法「無生無滅」,就沒有佛所說要斷的煩惱,要滅的生死,亦不可得證涅槃。其實問者執著「有見」,誤以為佛教所說涅槃是「無見」。

龍樹以第二頌用「有見」反詰:「若諸法不空,則無生無滅,何斷何所滅,而稱為涅槃?」假使主張一切「諸法」實有「不空」,即法法有定性,法法本來如是的,那就「無」所謂「生」,也「無」所謂「滅」了。不斷集,不滅苦,有漏因果常在,無物可「稱為涅槃」。前頌為假外人的口,說明涅槃不是空;這頌是論主批評不空也不是涅槃 。

2) 破斥涅槃落入「有」

「有」指現象界存在的有為法。第四至六頌針對那些將涅槃落入「有」的妄見:「涅槃不名有,有則老死相,終無有有法,離於老死相。若涅槃是有,涅槃即有為;終無有一法,而是無為者。若涅槃是有,云何名無受?無有不從受,而名為法者。」龍樹指出涅槃落入「有」,則有「老死相」、「有為」、「有受」,那是違反大、小乘佛法對涅槃的看法:「離生、滅、老死相」、「非有為」、「無依取、執受」。

3) 破斥涅槃落入「無」

第七至八頌遮破以涅槃無為的執著:「有尚非涅槃,何況於無耶?涅槃無有有,何處當有無?若無是涅槃,云何名不受?未曾有不受,而名為無法。」小乘經部師認為有為是實有,無為是非實。如燒衣,衣燒了就無有衣;無瓶,瓶破了就沒有瓶。在因果相續中離去惑業,不再有生死,便是涅槃,沒有涅槃的實體。他以因緣的否定與消散為涅槃,也同樣是不知涅槃。〈成壞品〉說:「若有所受法,則墮於斷常」;又說「涅槃滅相續,則墮於斷滅」,都明顯的說有無不是涅槃。

4) 破斥涅槃落入「亦有亦無」

「有」是三界的存在;「非有」是三界的斷滅。第十一頌:「若謂於有無,合為涅槃者,有無即解脫,是事則不然。」這是針對小乘「犢子部」執「涅槃離根境和合執取的痛苦,但還有生死寂滅的樂受」;「有寂滅樂」,所以非無,離執受苦,所以非有。「神我論者」及「真常論者」亦同有「亦有亦無是涅槃」的計執。第十二至十四頌針對另一妄見:「若謂於有無,合為涅槃者,涅槃非無受,是二從受生。有無共合成,云何名涅槃?涅槃名無為,有無是有為。有無二事共,云何是涅槃?是二不同處,如明闇不俱。」根據青目所釋:「若有無合為涅槃者,經不應說涅槃名無受?何以故?有無二事從受生,相因而有,是故有無二事不得合為涅槃。」「有」與「無」二事互相矛盾,不能並存。

5) 破斥涅槃落入「非有非無」

第十五至十六頌針對雙非論者:「若非有非無,名之為涅槃,此非有非無,以何而分別?分別非有無,如是名涅槃,若有無成者,非有非無成。」雙非論者引用佛言:「涅槃為非有非無。」但是他們不得佛意,不知佛說涅槃為非有非無是立足在性空論,超越有無等二句四句的,離有無見而不著於雙非的。他們離有無而別有一實的,還是墮在四句中。龍樹破這個雙非,用兩種方法:一、顯教意破,則指出他不知佛說非有非無的實相義,而生執著的錯誤。二、以名言思惟「分別」為「非有」非「無」的,以這「名」為「涅槃」,不知非有非無是亦有亦無的反肯定,亦有亦無是有無的綜合而成的;假使「有」與「無」成立了,亦有亦無才能成立;亦有亦無成立了,「非有非無」才能成立。如上所說,實有實無是不得成的,即沒有亦有亦無;就沒有非有非無者。論主以前三句破他的第四句,使他在三句的分析中,自行瓦解。

6) 破斥涅槃落入屬「十四不可記」中的四句

第十七至十八頌以如來離四句的聖教,證明涅槃的出四句:「如來滅度後,不言有與無,亦不言有無,非有及非無,如來現在時,不言有與無,亦不言有無,非有及非無。」依《雜阿含經》第九六三經記述,佛在世時,對外道屬十四不可記中的四個問題,不予回答:

1. 如來死後去?
2. 如來死後不去?
3. 如來死後亦去亦不去?
4. 如來死後非去非不去?

這就是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如來不記別這四句,是離此四句分別戲論的。

7) 本論開頭說:「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諸戲論就是六十二見;第廿一頌:「滅後有無等、有邊等常等,諸見依涅槃、未來過去世。」這裏合成十四邪見。能觀察八不的緣起,這一切戲論都可滅盡而悟入畢竟空性,這就是現證涅槃。先敘述外人的執見,「滅後有無等」,就是上面說的四句。「有邊等」是我及世間有邊,我及世間無邊,亦有亦無邊,非有非無邊的四句。「常等」是我及世間常,我及世間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四句。三種四句十二見,還有身與命一,身與命異的二根本句,足成十四見。每四句中,又約五蘊為論:色是常,是無常,是亦常亦無常,是非常非無常;受、想、行、識四蘊,也是這樣,就成了二十句。色是有邊,是無邊,是亦有亦無邊,是非有非無邊;受、想、行、識也如此,也成二十句。色如去、不如去、亦如亦不如去、非如非不如去;受、想、行、識四蘊也一樣的,就又成了二十句。如身與命的是一是異二根本句,合為六十二見。這十四句中,滅後有無等四句,是考慮在涅槃上所生起的戲論。有邊無邊等的四句,是推論未來而起的。我在無窮的未來,是有邊際?無邊際?假使未來永久恆時存在而不滅的,這是無邊際;不能永久存在,這是有邊際。常無常等的四句,是追究過去而起的。我在久遠的過去,是怎樣存在或不存在的?存在,即常;不存在,即無常。佛法中所說「恆」、「常」兩個字,「常」是向過去而說的,「恆」是向未來世而說的。所以此中邊無邊等,也是約時間說(這可以約空間說,即有限與無限)。所以說:「諸見依涅槃,未來、過去世。」身命一異二根本句,可通於三者。

8) 第廿二至廿三頌以「一切法空故,何有邊無邊、亦邊亦無邊、非有非無邊?何者為一異?何有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總破諸見。先明應破的原因:「一切法空」,皆無自性。隨著破「有邊等四見」,再破「一異」二見,後破「世間是常等四見」。

中論雖以「破」為主,但在〈觀涅槃品〉也難得用到「顯」的方式,闡明涅槃的意義。請容下次再談。

(待續)

延伸閱讀:

打開中觀之門:談「不」論「生」


[1]

參考書籍、文章

1) 書籍

.呂澂(2007):《印度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社。
.印順導師(2009):《中觀今論》,新竹:正聞出版社,修訂版。
.印順導師(2003):《中觀論頌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新版二刷。
.印順導師(2007):《中觀論選頌講記》,香港:妙華佛學會。
.印順導師(2003):《以佛法研究佛法》,新竹:正聞出版社,修訂版。
.黃家樹(2002):《中觀要義淺說》,加拿大:加拿大安省佛教法相學會,初版。
.李潤生(2003):《佛家空義辨解》,《法相學會集刊》,第五期,香港:佛教法相學會。
.李潤生(1999):《中論導讀》,臺北市:全佛文化出版,初版。

2) 文章

.單正齊:〈論龍樹中觀學的涅槃學說〉(The Concept of Nirvāna in Mādhyamika)
.瓜生津 隆真:〈中觀派的形成〉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